




近一個月來,“拉尼娜”已取代臺風,成了最熱的天氣話題。而十一長假期間,較強冷空氣南下我國,長江中游清冷多年難遇,更是讓大家對這個冬天無比關心,“最冷冬天”、“最強暴雪”等傳言層出不窮。今年的拉尼娜真的來了嗎,真的會讓冬天變得很冷嗎?我們今天這第一篇小文章,算是初步解答和科普。
一、“壞妹妹”拉尼娜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a的音譯。這個詞的原意是“小女孩”,指的是東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大范圍、長時間的海水偏冷,癥狀和厄而尼諾現(xiàn)象相反,但后果和厄而尼諾類似:會引起全球氣候異常??梢哉f,拉尼娜是不折不扣的“壞妹妹”。

2020年9月30日赤道太平洋海溫垂直剖面圖,拉尼娜狀態(tài)明顯
拉尼娜發(fā)生時,東太平洋秘魯寒流加強,中、東太平洋赤道補償流減弱,從海溫偏高/偏低監(jiān)測圖上,秘魯以西是慘藍一大片,這就是拉尼娜的冷水。和拉尼娜相反,厄爾尼諾時這張圖上,秘魯以西是紅紅火火的一大片。

2020年10月10日全球表層海溫偏高/偏低監(jiān)測,可見中東太平洋有大片冷水
二、拉尼娜已經(jīng)來了嗎?
已經(jīng)來了。
2020年夏季,秘魯寒流迅速加強,8月起,太平洋關鍵區(qū)域海溫就開始偏低,且越來越低。9月10日起,美國、澳大利亞和我國氣象機構相繼宣布拉尼娜的到來。
其中,美國NOAA宣布,拉尼娜已經(jīng)出現(xiàn),維持至2020-2021年冬季末的概率達85%,維持到明年春季的概率達60%;

NOAA的模式集合預測
澳大利亞氣象局宣布,拉尼娜已到來,將至少持續(xù)到2021年1月;

澳大利亞氣象局ENSO狀態(tài)
我國國家氣候中心也宣布,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tài),將在今冬升級為拉尼娜事件。

我國國家氣候中心監(jiān)測圖
可見,拉尼娜的出現(xiàn)已是板上釘釘,而且很大可能貫穿整個冬季。而且從目前的海溫情況來看,今冬拉尼娜可能達到中等強度,ONI指數(shù)可達-1.6,可能會超過2017-2018年,是2011年冬季以來最強的一次拉尼娜。

1998年以來厄而尼諾和拉尼娜時間序列示意圖
三、有拉尼娜的冬天,會不會很冷?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拉尼娜后或者拉尼娜時的冬天,我國大部偏冷的可能性增加。

根據(jù)國家氣候中心統(tǒng)計,2000年以來拉尼娜事件出現(xiàn)后的冬季,我國大部總體平均氣溫偏低
為什么會這樣?首先,拉尼娜可以藉由海氣響應,通過異常的沃克環(huán)流,影響我國冬季天氣。如果沒看懂,可以這么理解:拉尼娜是秘魯以西海水變冷,海水變冷了這邊就氣流下沉,菲律賓以東和我國南海就氣流上升,就容易形成低壓區(qū)--這樣以來,西伯利亞冷空氣就容易受到低壓區(qū)吸引,充分深度南下我國。

拉尼娜對沃克環(huán)流等的影響
其次,拉尼娜可引起中緯度PNA負位相型分布,促使鄂阻、阿阻增強。如果沒看懂,可以這么理解:拉尼娜容易讓西伯利亞變成“兩頭堵”,尤其是在鄂霍茨克海、阿拉斯加附近造出“高壓壩”,阻礙冷空氣東去,在這種情況下,更傾向于在我國南下。

拉尼娜年PNA負位相型典型分布,圖為500百帕距平
四、今年冬天會冷嗎
但需要注意,拉尼娜是熱帶海洋的變化,首先影響的是熱帶的天氣;我國大部在溫帶,受拉尼娜的影響是間接的。對冬天溫度更重要的指標,譬如北極海冰、高緯海溫、西伯利亞和青藏高原積雪、北極濤動等等,這些目前未有很大的異常。另外,全球變暖趨勢越來越明顯,對拉尼娜的“制冷”作用有明顯對沖。就好比你平時熬夜打游戲瘋玩,考試前突然臨時抱佛腳幾天,成績能提高多少也要打個問號。

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變率示意圖(對比工業(yè)革命前后)
但不管怎么說,拉尼娜已是既成事實,而且要貫穿整個冬天,強度可能是2011年以來最強。盡管在全球變暖的“對沖”下,今年冬天應該不是什么“最冷冬天”,但偏冷的可能性在上升,總體比上一個冬天冷、寒潮比上個冬天多的可能性不小,而且由于氣候極端化,更加復雜的天氣可能出現(xiàn)。我們將視拉尼娜的發(fā)展,陸續(xù)推出新的分析。

10月12日白天浪卡和94W云圖,來自風云4號衛(wèi)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