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2012年海寧市嫁接桑苗生產形勢分析
來源:海寧蠶桑站
作者:海寧蠶桑站
時間:2012-04-11 10:48:25
2012年春季嫁接桑苗移栽基本結束,雖然去年底至今年初桑苗價格呈小幅上漲趨勢,但每株不到0.3元的均價仍然偏低,受嫁接桑苗原料偏緊、成本上漲的影響,今年桑苗生產總量繼續(xù)減少,預計全市產苗量跌至1億株以下,為近20多年來最低。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生產成本持續(xù)上漲
1、人工成本占比大
培育嫁接桑苗工序多、周期長,投入人工成本大。據調查,從苗圃地準備、實生苗整理、嫁接、移栽、苗地肥水蟲草的管理,到起苗、分級、包裝,按每畝嫁接35000株計,共需化費約70個勞動用工。按最低每工80元計,每畝工本5600元。如青壯年男勞力每工不低于100元,而且還請不到。由于桑苗嫁接、移栽等工序季節(jié)性強,因此,用工問題制約了規(guī)?;?,反過來,難以開發(fā)和應用機械設施,完全依賴傳統的手工操作,人工成本逐年增加,約占桑苗生產成本的60%左右。
2、實生苗量少價高
嫁接桑苗是指將優(yōu)質高產的品種桑枝條和根系發(fā)達的實生苗,通過嫁接工藝組合為新的個體。因此,接穗條和實生苗是嫁接桑苗的重要原材料,我市苗區(qū)習慣利用上年培育的桑苗自留接穗條,而實生苗幾乎全部從外市、外省購進。蘇北、蕭山是我市主要的實生苗供貨地,由于連續(xù)多年實生苗價格維持在較低水平,效益不佳導致播種面積逐年減少;加上2011年秋播桑子季節(jié)天氣十分不利,成活率明顯差于往年,因而2012年春季江浙地區(qū)實生桑苗產出量大大少于往年,其中雜交桑苗除供應廣西、重慶等蠶區(qū)栽種外,其余用作嫁接桑苗的砧木。據統計,我市2012年春季實生苗供應量僅在1億株左右。由此也使實生苗價格達到歷史最高位,2月中下旬苗徑3mm以上的實生苗每株0.05~0.06元,比往年的0.02元左右上漲1倍多;苗徑5mm以上的每株高達0.1元,甚至超過2008年同規(guī)格的嫁接桑苗價格。3月份實生苗漲到每株0.06~0.07元。按每畝嫁接用實生苗35000株,平均利用率80%計,每畝實生苗成本超過2500元,比往年增加1500元左右。
此外,土地租金每畝1000元,農藥、化肥、地膜等物資每畝約500元,加上實生苗和人工成本,不計接穗條成本,每畝投入約9600元,按畝產5mm以上的合格嫁接桑苗25000株計,每株桑苗平均成本約0.38元。與我們在5年前調查測算的每株桑苗成本價0.17元相比,提高約1倍。
二、桑苗價格不夠合理
1、縱向比較,苗價多年原地徘徊
據統計,海寧市近10年平均苗價每株0.218元,其中最高的2006年每株均價0.5元,最低的2008年每株均價0.08元。近三年苗價略高于近10年的均價,分別為2009年0.25元,2010年0.22元,2011年0.26元。由此可見,10年來苗價沒有明顯提高,這與社會經濟水平的整體提高和桑苗生產成本的大幅上漲完全不對應,按以上測算的育苗成本,苗農虧損嚴重,或者說苗農的投工成本打對折后能大致持平,即如此辛苦又需一定操作技術的勞動工值僅在40元左右。這對農村青壯年來說遠不如上班務工,傳統的嫁接桑苗產區(qū)后繼乏人已成事實,目前以中老年和婦女為主從事嫁接桑苗的現象十分普遍。
2、橫向比較,苗價遠低于其它苗木
在多種需要嫁接的樹苗中,桑苗價格大約是最低的,近10年平均每株0.218元的價格,幾乎不及其它嫁接樹苗的十分之一。與其它播種繁育的樹苗相比,價格上沒有優(yōu)勢,生產成本卻大大增加。
導致桑苗價格過低的原因比較復雜,雖然我市是全國嫁接桑苗主產區(qū),面向的市場范圍較大,但全國桑園總面積基本穩(wěn)定,而且桑苗的市場需求總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蠶繭絲綢行情波動的影響,以及政府的政策導向左右;再加上不留多年生苗的習慣,因此大多數苗農即使在苗價偏低時也只能虧本出售,導致苗價難以提高。在農戶分散育苗、經紀人居間營銷、需苗地區(qū)組織集中采購的產銷模式下,苗農勢單力薄,難以左右苗價,最多只能是以消極的、暫時的拒售為抵抗手段。盡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可能期望從事桑苗營銷的經紀人更多地照顧苗農的利益,但桑苗銷售中的惡性競爭,也成為壓低苗價的重要因素。長此以往,苗農不能獲得合理的利益,就會影響桑苗產業(yè)的穩(wěn)定,也會動搖桑苗經紀人的生存基礎。
三、土地資源日趨減少
1、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
近年來,水果、花卉、樹苗等產業(yè)的經濟效益明顯優(yōu)于嫁接桑苗,又比較適宜規(guī)?;N植,與當前土地流轉的趨勢相吻合。我市傳統的嫁接桑苗主產區(qū)周王廟、長安、鹽官等地紛紛調整種植結構,其中長安鎮(zhèn)主要發(fā)展鮮切花,鹽官鎮(zhèn)以行道樹苗木為主,周王廟鎮(zhèn)葡萄、枇杷等水果種植面積逐年增加。這在很大程度上擠占了原來的嫁接桑苗用地,長安鎮(zhèn)桑苗面積從最多時的5840畝下降到1250畝,減少78.6%;鹽官鎮(zhèn)從1596畝減少到496畝,減幅68.92%;周王廟鎮(zhèn)從最多的11958畝減少到4020畝,減少了66.38%。全市嫁接桑苗面積從最高的1992年3.2萬畝下降到2011年5千多畝,預計2012年跌至4千畝以下。
2、苗圃地水旱輪作特點
嫁接桑苗圃地實行水旱輪作,是減少根部病蟲為害,恢復土壤地力,避免多年連續(xù)育苗引起苗木質量下降的重要技術措施。我市苗區(qū)習慣采用水稻——桑苗輪作的方法,因此,適宜育苗土地的利用率不高。
一、生產成本持續(xù)上漲
1、人工成本占比大
培育嫁接桑苗工序多、周期長,投入人工成本大。據調查,從苗圃地準備、實生苗整理、嫁接、移栽、苗地肥水蟲草的管理,到起苗、分級、包裝,按每畝嫁接35000株計,共需化費約70個勞動用工。按最低每工80元計,每畝工本5600元。如青壯年男勞力每工不低于100元,而且還請不到。由于桑苗嫁接、移栽等工序季節(jié)性強,因此,用工問題制約了規(guī)?;?,反過來,難以開發(fā)和應用機械設施,完全依賴傳統的手工操作,人工成本逐年增加,約占桑苗生產成本的60%左右。
2、實生苗量少價高
嫁接桑苗是指將優(yōu)質高產的品種桑枝條和根系發(fā)達的實生苗,通過嫁接工藝組合為新的個體。因此,接穗條和實生苗是嫁接桑苗的重要原材料,我市苗區(qū)習慣利用上年培育的桑苗自留接穗條,而實生苗幾乎全部從外市、外省購進。蘇北、蕭山是我市主要的實生苗供貨地,由于連續(xù)多年實生苗價格維持在較低水平,效益不佳導致播種面積逐年減少;加上2011年秋播桑子季節(jié)天氣十分不利,成活率明顯差于往年,因而2012年春季江浙地區(qū)實生桑苗產出量大大少于往年,其中雜交桑苗除供應廣西、重慶等蠶區(qū)栽種外,其余用作嫁接桑苗的砧木。據統計,我市2012年春季實生苗供應量僅在1億株左右。由此也使實生苗價格達到歷史最高位,2月中下旬苗徑3mm以上的實生苗每株0.05~0.06元,比往年的0.02元左右上漲1倍多;苗徑5mm以上的每株高達0.1元,甚至超過2008年同規(guī)格的嫁接桑苗價格。3月份實生苗漲到每株0.06~0.07元。按每畝嫁接用實生苗35000株,平均利用率80%計,每畝實生苗成本超過2500元,比往年增加1500元左右。
此外,土地租金每畝1000元,農藥、化肥、地膜等物資每畝約500元,加上實生苗和人工成本,不計接穗條成本,每畝投入約9600元,按畝產5mm以上的合格嫁接桑苗25000株計,每株桑苗平均成本約0.38元。與我們在5年前調查測算的每株桑苗成本價0.17元相比,提高約1倍。
二、桑苗價格不夠合理
1、縱向比較,苗價多年原地徘徊
據統計,海寧市近10年平均苗價每株0.218元,其中最高的2006年每株均價0.5元,最低的2008年每株均價0.08元。近三年苗價略高于近10年的均價,分別為2009年0.25元,2010年0.22元,2011年0.26元。由此可見,10年來苗價沒有明顯提高,這與社會經濟水平的整體提高和桑苗生產成本的大幅上漲完全不對應,按以上測算的育苗成本,苗農虧損嚴重,或者說苗農的投工成本打對折后能大致持平,即如此辛苦又需一定操作技術的勞動工值僅在40元左右。這對農村青壯年來說遠不如上班務工,傳統的嫁接桑苗產區(qū)后繼乏人已成事實,目前以中老年和婦女為主從事嫁接桑苗的現象十分普遍。
2、橫向比較,苗價遠低于其它苗木
在多種需要嫁接的樹苗中,桑苗價格大約是最低的,近10年平均每株0.218元的價格,幾乎不及其它嫁接樹苗的十分之一。與其它播種繁育的樹苗相比,價格上沒有優(yōu)勢,生產成本卻大大增加。
導致桑苗價格過低的原因比較復雜,雖然我市是全國嫁接桑苗主產區(qū),面向的市場范圍較大,但全國桑園總面積基本穩(wěn)定,而且桑苗的市場需求總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蠶繭絲綢行情波動的影響,以及政府的政策導向左右;再加上不留多年生苗的習慣,因此大多數苗農即使在苗價偏低時也只能虧本出售,導致苗價難以提高。在農戶分散育苗、經紀人居間營銷、需苗地區(qū)組織集中采購的產銷模式下,苗農勢單力薄,難以左右苗價,最多只能是以消極的、暫時的拒售為抵抗手段。盡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可能期望從事桑苗營銷的經紀人更多地照顧苗農的利益,但桑苗銷售中的惡性競爭,也成為壓低苗價的重要因素。長此以往,苗農不能獲得合理的利益,就會影響桑苗產業(yè)的穩(wěn)定,也會動搖桑苗經紀人的生存基礎。
三、土地資源日趨減少
1、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
近年來,水果、花卉、樹苗等產業(yè)的經濟效益明顯優(yōu)于嫁接桑苗,又比較適宜規(guī)?;N植,與當前土地流轉的趨勢相吻合。我市傳統的嫁接桑苗主產區(qū)周王廟、長安、鹽官等地紛紛調整種植結構,其中長安鎮(zhèn)主要發(fā)展鮮切花,鹽官鎮(zhèn)以行道樹苗木為主,周王廟鎮(zhèn)葡萄、枇杷等水果種植面積逐年增加。這在很大程度上擠占了原來的嫁接桑苗用地,長安鎮(zhèn)桑苗面積從最多時的5840畝下降到1250畝,減少78.6%;鹽官鎮(zhèn)從1596畝減少到496畝,減幅68.92%;周王廟鎮(zhèn)從最多的11958畝減少到4020畝,減少了66.38%。全市嫁接桑苗面積從最高的1992年3.2萬畝下降到2011年5千多畝,預計2012年跌至4千畝以下。
2、苗圃地水旱輪作特點
嫁接桑苗圃地實行水旱輪作,是減少根部病蟲為害,恢復土壤地力,避免多年連續(xù)育苗引起苗木質量下降的重要技術措施。我市苗區(qū)習慣采用水稻——桑苗輪作的方法,因此,適宜育苗土地的利用率不高。
綜上所述,2012年我市嫁接桑苗生產仍然延續(xù)多年滑坡的局面。對于苗農來說,放棄經濟效益較差的嫁接桑苗實屬無奈的選擇,盡管有著上千年的傳統和曾經的些許輝煌。然而,桑苗作為蠶桑產業(yè)的基礎性種苗,需要有相對穩(wěn)定的生產基地,如果等到全國嫁接桑苗主要產地都慢慢消亡了,怎么來穩(wěn)定世界第一蠶絲大國的基礎?該是到關注嫁接桑苗產業(yè)的時候了!
(esilk.net聲明:本網登載此文旨在傳遞更多行業(yè)資訊,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