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5日,山東鄒平縣臺子鎮(zhèn)位家村村民位長讓在查看干旱的麥苗。
目前,山東省旱情仍在持續(xù),總體已達60年一遇標準,抗旱形勢日趨嚴峻。山東各地正緊急行動,積極進行溝渠整理、搶打機井、擴容水庫等工作,以待氣溫回升后迅速春灌抗旱。據統(tǒng)計,目前持續(xù)干旱造成全省農作物仍有3016萬畝受旱,其中重旱543萬畝。新華社發(fā)(董乃德 攝)
少雨雪——干旱來襲
統(tǒng)計資料顯示,1951年至今,北京地區(qū)初雪平均日期出現(xiàn)在11月26日。但去年入冬以來,北京地區(qū)始終難覓雪花影蹤。全國氣象旱澇監(jiān)測顯示,截至1月20日,北京已連續(xù)88天無有效降水。
不僅北京如此。自去年10月份以來,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江蘇和安徽6省區(qū)域平均降水量僅40.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3%,為近50年來罕見。6省區(qū)域平均最長連續(xù)無降水日數達45天,較常年同期偏多14天。
干旱正在我國多個省市蔓延。
山東省防汛抗旱指揮部新聞發(fā)言人尹長文表示,目前山東省干旱標準已超過50年一遇。從2010年9月23日至今,山東除半島東北部外已經近120天無有效降雨。臨沂、菏澤、棗莊、濟寧、濰坊達嚴重干旱等級。
山東省沂水縣村民王德孝告訴記者:“從去年到現(xiàn)在,4個月沒有降一滴雨,水庫也見底了,現(xiàn)在想澆地連水都沒有。我60多歲了,這樣的干旱在我印象中還沒有過。”
在河南省杞縣陽堌鎮(zhèn)西鐵崗村,自打麥播過后至今,已連續(xù)100多天沒有下過一滴雨。加之沙土地不利保墑,當地小麥苗情普遍較弱,遠看是成片的綠色麥田,走近了就發(fā)現(xiàn)麥苗泛著黃色。
村民宋青國指著剛挖出的麥苗說:“麥播前半個月下了場大雨,之后就再沒下過,現(xiàn)在苗情明顯有些弱,如果一直這樣干下去每畝地可能要減產兩三成,如果春節(jié)前能下場雪或澆一次水估計還能救過來!”
國家防總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1月14日,全國作物受旱面積6039萬畝,其中重旱898萬畝,全國有220萬人、273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
保豐收——當務之急
中央氣象臺1月18日預計,未來一周,北方大部地區(qū)雨雪天氣仍然較少,旱情還將有所發(fā)展。這讓人想起兩年前那場蔓延北方多數地區(qū)的大旱,最嚴重時有1.61億畝作物受旱。
我國小麥已連續(xù)7年增產,2010年冬小麥播種面積達3.4億畝,而冬小麥占中國小麥產量的90%左右。目前,旱區(qū)主要集中在冬小麥產地,抗旱保豐收成為當務之急。
國家相關部門不敢大意,緊急布置抗旱減災工作。1月14日,國家防總召開抗旱會議,主持會議的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陳雷表示,將結合實際建立有效的抗旱責任監(jiān)督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強應急抗旱備用水源建設,做好引黃濟津、引黃入冀應急調水等工作。
此次會議結束后,在已派出11個工作組的基礎上,國家防總又增派6個工作組,分赴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陜西、江蘇等省協(xié)助指導地方抗旱。各地也啟動緊急措施,安排人員、設備、資金全力抗旱。
目前河南全省已投入抗旱資金2.6億元,開動機電井21萬眼、泵站154處,投入機動抗旱設備21萬臺套,累計抗旱澆麥1742萬畝次。山東省也將投入2.75億元資金,開工建設一批抗旱應急水利工程,預計新增可灌溉面積690萬畝,解決飲水困難人口17.9萬人。
1月中旬,抗旱服務隊進駐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尹莊村開始打井。站在地頭觀看打井隊員工作的村民尹學井說:“有了井,開春就能澆地,能澆上一遍拔節(jié)水,產量也就基本保住了。”
鄄城縣抗旱服務隊隊長鄭茂杰說:“誰知道老天什么時候下雨?咱不能等著。現(xiàn)在多打井,就是為春天抗旱做好充分準備。”
興水利——任重道遠當然,應急措施只能解一時之困,根本的還是要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建設。記者采訪中發(fā)現(xiàn),在一些地方,由于“小農水”積弊叢生,使得農民在抗旱澆麥中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尷尬境地。
杞縣陽堌鎮(zhèn)西鐵崗村村支書劉振鋒介紹,全村共有20來眼機井,多是20年前打的,因為缺少維護,現(xiàn)在能用的至多一半。
在該村西部100畝左右的麥地里,僅有一口能用的機井。已經澆過水的麥苗長勢良好,但多數地塊因為難以及時澆灌,表層的土壤已經干得發(fā)白,挖到近20厘米深的土壤后,才能看到濕潤的泥土。
杞縣水利局副局長湯廣佑介紹,應急抗旱對水利設施的配套要求越來越高,除老化因素外,目前農用機井還存在布局不合理,橋梁、機電等機井配備設施缺乏,灌溉作業(yè)浪費、低效等問題。
在長葛市老城鎮(zhèn)何莊村,村民張松山告訴記者:“村里的井是10多年前修的,目前能用的只剩下五六眼,由于沒有進行機電配套,澆一次地光電線就要扯兩三百米遠,大伙只好靠天等雨。”
農業(yè)部門有關人士指出,針對旱情暴露出來的“小農水”欠賬,長遠來看應建立長效投入機制,并且解決重建輕管現(xiàn)象,從而筑起一道保證糧食安全的生命線。
欣慰的是,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重點研究了加快水利改革發(fā)展問題。水利部部長陳雷表示,“十二五”時期,將以加強水利薄弱環(huán)節(jié)建設、強化水利基礎設施體系為重點任務,推進水利改革發(fā)展實現(xiàn)新跨越。
防通脹——再添變數
干旱減收的預期,無疑再次加大了農產品等物價上漲的壓力。
“現(xiàn)在菜價是高了些,但下周價格肯定會更高。過了臘月二十到快過年的時候,即使再貴你也得買,還不如現(xiàn)在早買了囤著點兒。”最近幾天,在濟南北部大型蔬菜批發(fā)市場——匡山農產品交易市場,面對前來批發(fā)“過冬菜”的顧客,一些商販如此推銷蔬菜。
商販的話不無道理。繼去年12月下旬國內50個城市29種主要食品超7成價格反彈、重拾漲勢之后,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每日行情監(jiān)測顯示,進入2011年的中國食品市場,除奶類、禽蛋價格保持基本穩(wěn)定外,蔬菜、食用油、水產品等主要食品價格漲勢持續(xù)不斷,成品糧、肉類價格也出現(xiàn)微幅上漲。
分析認為,此次農產品價格波動主要受天氣因素影響,南方雨雪冰凍,阻礙了部分農產品的生產和運輸;北方持續(xù)低溫,渤海大面積結冰,致養(yǎng)殖魚蝦凍死,供給減少;如今再加上不斷發(fā)展的旱情,對糧食生產帶來考驗,又加重了通脹預期。
來自國際市場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近日,受全球多數糧食主產區(qū)天氣干旱、天氣轉冷等因素影響,國際大豆、玉米等大宗農產品價格開始走高,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
專家表示,去年以來物價上漲的第一推動力來自農產品,現(xiàn)在又面臨干旱少雨等極端天氣襲擊,農產品生產供給受影響,防通脹任務更加緊迫和繁重。
農業(yè)部辦公廳已下發(fā)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強作物的田間管理,努力增加市場供應數量;加強市場監(jiān)測與信息引導,促進農產品產銷銜接;保證運輸暢通,提高運輸效率等。食品價格上漲已受到地方政府重視,開始提早部署春節(jié)期間物價穩(wěn)定工作。(《半月談》2010年第2期)
(esilk.net聲明:本網登載此文旨在傳遞更多行業(yè)資訊,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