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財政政策功成身退 柔性調整下可望轉向“穩(wěn)健”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4-11-26 07:54:00
我國從1998年開始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正在一系列柔性調整下轉型,“穩(wěn)健財政政策”的表述正在逐漸達成共識。
--從“積極”到“穩(wěn)健”
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11月6日公開表示,明年財政政策要走向穩(wěn)健。這是積極財政政策實施六年來財政部高級官員首次明確提出財政政策轉型。之后不久,樓繼偉接受《中國財經報》專訪時進一步透露說,“擴張性財政政策今年已在轉變,財政部已向中央建議明年轉向松緊適度的穩(wěn)健財政政策”。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也表示,在今年的宏觀調控中,財政政策已進行了及時果斷的柔性調整。他說,在今年年初的預算安排中,長期國債減少到1100億元,估計明年的預算還要繼續(xù)調減;在已經調減的長期國債中,資金撥付方面有意放緩,因此今年國債結轉金額有可能更大,預計到年底為800億元左右;預算內安排的長期基建項目資金在支出進度上也做出了有意控制;在財政支出結構上,向農業(yè)、公共醫(yī)療、社保、教育等方面多投入資金。
賈康認為,在積極財政政策功成身退之后,穩(wěn)健將是明年財政政策的主要基調。
穩(wěn)健財政政策的提法經過了將近半年的醞釀。今年5月27日,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在上海“全球扶貧大會”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我國已走出通貨緊縮陰影,今后將采取中性的財政政策。這一政策轉型的論述立刻引來各界關注,并引發(fā)了財政政策由“積極”轉向“中性”的討論。
--是“中性”還是“穩(wěn)健”?
賈康解釋說,對于中性財政政策這一提法有兩個解釋:嚴格的定義是沒有赤字也沒有盈余,但在動態(tài)調整過程中,逐漸接近收支平衡也可以認為是中性財政政策。
依照嚴格定義,執(zhí)行中性財政政策需大幅削減國債規(guī)模以消除赤字。主管分配建設項目資金的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對財政部“中性財政政策”的提法并未表示贊同。在金人慶提出“中性財政政策”后時隔不到一月,6月23日,發(fā)展改革委新聞發(fā)言人曹玉書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依然表示,我國將繼續(xù)實施積極財政政策。
但客觀經濟形勢要求財政政策做出調整。積極財政政策的實質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到2004年初,我國經濟出現(xiàn)了投資過旺,局部過熱,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的新情況。“這時,積極財政政策的轉型已十分必要?!辟Z康說。
到11月初,樓繼偉提出,“穩(wěn)健財政政策”較“中性財政政策”的提法更加準確,這表明穩(wěn)健財政政策的表述正在逐漸達成共識。
賈康認為,雖然財政政策的權威定位還須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出,但采用哪種提法,很大程度上是措辭問題,沒必要細究,關鍵要把握政策的內涵和實質。
--政策取向:削減赤字和公共投資
樓繼偉對穩(wěn)健財政政策內涵做了這樣的闡述:在服務于宏觀調控政策的同時,適當削減赤字和公共投資,積極增收節(jié)支,調整支出結構,推進財政改革。
賈康對此解釋說,目前財政政策在配合貨幣政策的緊縮而收緊,但并不是“全面緊縮”,不是“急轉彎”,而是“轉慢彎”,是在穩(wěn)健把握之下著力協(xié)調,在調減擴張力度中區(qū)別對待,即“有保有控”。所謂“保”,是指政府資金使用的重點,應集中于國家發(fā)展規(guī)劃確立的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和農林水、生態(tài)保護與國土整治、西部開發(fā)與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振興的重點項目,以及與公共衛(wèi)生體系、教育、科技進步、社會保障關系密切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條件建設?!翱亍?,則是指政府應首要考慮是市場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產品(公益品)與公共服務。對一般競爭性、營利性的投資項目,政府資金應退出。
賈康說,近年長期建設國債資金投入的重心和在建項目應繼續(xù)予以關注,以保持必要的政策連續(xù)性。但要嚴格控制新開工建設項目,堅決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和過度超前建設。要擴大國債資金實行工程招標采購、集中支付的范圍,提高國債資金的使用效益,保證工程質量。
--財政增收有利于加快稅制改革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稅收收入完成1925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6.3%,增收4014億元。有分析認為,今年全國財政很可能將增收5000億元。
賈康透露說,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積極醞釀后繼的稅制改革操作事項,考慮利用這幾年稅收快速增長的寬松環(huán)境,推進稅制改革。增值稅轉型和內外資企業(yè)所得稅并軌的改革如果在全國鋪開,大致有3000多億元的減稅效應,財政增收無疑有利于這兩項改革。
他認為,增值稅轉型最好在東北試點啟動后兩三年內在全國推廣;至于內外資所得稅并軌,由于有關部門對于推出改革的時機上還有不同意見,目前還停留在測算稅率階段,并軌后稅率可能會降到20%多。
--從“積極”到“穩(wěn)健”
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11月6日公開表示,明年財政政策要走向穩(wěn)健。這是積極財政政策實施六年來財政部高級官員首次明確提出財政政策轉型。之后不久,樓繼偉接受《中國財經報》專訪時進一步透露說,“擴張性財政政策今年已在轉變,財政部已向中央建議明年轉向松緊適度的穩(wěn)健財政政策”。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也表示,在今年的宏觀調控中,財政政策已進行了及時果斷的柔性調整。他說,在今年年初的預算安排中,長期國債減少到1100億元,估計明年的預算還要繼續(xù)調減;在已經調減的長期國債中,資金撥付方面有意放緩,因此今年國債結轉金額有可能更大,預計到年底為800億元左右;預算內安排的長期基建項目資金在支出進度上也做出了有意控制;在財政支出結構上,向農業(yè)、公共醫(yī)療、社保、教育等方面多投入資金。
賈康認為,在積極財政政策功成身退之后,穩(wěn)健將是明年財政政策的主要基調。
穩(wěn)健財政政策的提法經過了將近半年的醞釀。今年5月27日,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在上海“全球扶貧大會”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我國已走出通貨緊縮陰影,今后將采取中性的財政政策。這一政策轉型的論述立刻引來各界關注,并引發(fā)了財政政策由“積極”轉向“中性”的討論。
--是“中性”還是“穩(wěn)健”?
賈康解釋說,對于中性財政政策這一提法有兩個解釋:嚴格的定義是沒有赤字也沒有盈余,但在動態(tài)調整過程中,逐漸接近收支平衡也可以認為是中性財政政策。
依照嚴格定義,執(zhí)行中性財政政策需大幅削減國債規(guī)模以消除赤字。主管分配建設項目資金的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對財政部“中性財政政策”的提法并未表示贊同。在金人慶提出“中性財政政策”后時隔不到一月,6月23日,發(fā)展改革委新聞發(fā)言人曹玉書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依然表示,我國將繼續(xù)實施積極財政政策。
但客觀經濟形勢要求財政政策做出調整。積極財政政策的實質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到2004年初,我國經濟出現(xiàn)了投資過旺,局部過熱,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的新情況。“這時,積極財政政策的轉型已十分必要?!辟Z康說。
到11月初,樓繼偉提出,“穩(wěn)健財政政策”較“中性財政政策”的提法更加準確,這表明穩(wěn)健財政政策的表述正在逐漸達成共識。
賈康認為,雖然財政政策的權威定位還須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出,但采用哪種提法,很大程度上是措辭問題,沒必要細究,關鍵要把握政策的內涵和實質。
--政策取向:削減赤字和公共投資
樓繼偉對穩(wěn)健財政政策內涵做了這樣的闡述:在服務于宏觀調控政策的同時,適當削減赤字和公共投資,積極增收節(jié)支,調整支出結構,推進財政改革。
賈康對此解釋說,目前財政政策在配合貨幣政策的緊縮而收緊,但并不是“全面緊縮”,不是“急轉彎”,而是“轉慢彎”,是在穩(wěn)健把握之下著力協(xié)調,在調減擴張力度中區(qū)別對待,即“有保有控”。所謂“保”,是指政府資金使用的重點,應集中于國家發(fā)展規(guī)劃確立的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和農林水、生態(tài)保護與國土整治、西部開發(fā)與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振興的重點項目,以及與公共衛(wèi)生體系、教育、科技進步、社會保障關系密切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條件建設?!翱亍?,則是指政府應首要考慮是市場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產品(公益品)與公共服務。對一般競爭性、營利性的投資項目,政府資金應退出。
賈康說,近年長期建設國債資金投入的重心和在建項目應繼續(xù)予以關注,以保持必要的政策連續(xù)性。但要嚴格控制新開工建設項目,堅決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和過度超前建設。要擴大國債資金實行工程招標采購、集中支付的范圍,提高國債資金的使用效益,保證工程質量。
--財政增收有利于加快稅制改革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稅收收入完成1925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6.3%,增收4014億元。有分析認為,今年全國財政很可能將增收5000億元。
賈康透露說,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積極醞釀后繼的稅制改革操作事項,考慮利用這幾年稅收快速增長的寬松環(huán)境,推進稅制改革。增值稅轉型和內外資企業(yè)所得稅并軌的改革如果在全國鋪開,大致有3000多億元的減稅效應,財政增收無疑有利于這兩項改革。
他認為,增值稅轉型最好在東北試點啟動后兩三年內在全國推廣;至于內外資所得稅并軌,由于有關部門對于推出改革的時機上還有不同意見,目前還停留在測算稅率階段,并軌后稅率可能會降到20%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