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簡單購買商品 國家商品儲備謹防操作走偏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8-12-17 09:06:00
隨著商品價格下跌,近期國家有關部門加大了對部分農產品和軟商品的收儲力度,云南省地方政府也出臺了建立有色金屬及化肥儲備的方案,上周末召開的全國物價局長會議更明確,我國將健全糧食、豬肉、食用植物油、石油、電煤、化肥等重要商品儲備制度。
對此,結合當前宏觀經(jīng)濟形勢分析,決策層希望以國家購買方式,來減緩社會消費不足對經(jīng)濟造成的沖擊,同時也是政府利用有利價格時機,通過商品儲備量來增加對未來市場的調控手段。不過,從目前部分商品已執(zhí)行收儲的成效來看,建立重要商品儲備還需講究方式方法。
以棉花收儲為例。今年由于服裝紡織行業(yè)不景氣,國內棉價從年初15000余元/噸跌至前期最低的10000元/噸,廣大棉農損失不小。為穩(wěn)定市場,保護農民利益,10月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對棉花展開了大規(guī)模收儲,截至上周,第二輪100萬噸棉花收儲計劃已接近完成82.5萬噸,以此合計第一輪22萬噸收儲量和12600元/噸的收儲價估算,國家先后投入約131億元,所收棉花總量已占到2008-2009年度國內棉花總產量的15%。
然而,國內棉價依然低迷,棉農整體虧損的狀況并未改觀。根據(jù)中國棉花協(xié)會棉花加工分會對13個主要產棉省、自治區(qū)和新疆兵團66個棉花加工企業(yè)的調查,截止11月底,全國籽棉采摘已基本結束,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棉農手里分別還有40%和50%左右的棉花沒有出售,已形成"賣棉難"的局面。11月國內籽棉平均收購價格約4.8元/公斤,低于棉農5.2元/公斤-6元/公斤的普遍成本,并且折標準級皮棉價格為10246元/噸(不含加工費),較10月下跌1145元/噸,跌幅10.1%。
顯然,政策利好并未達到市場當初的預想效果。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政策目標和政策工具偏差所致。為了保護農民利益,國儲收購敲定12600元/噸的托市價,其遠高于目前10500元/噸的市場價。但具體執(zhí)行時,國儲收購非直接針對農戶,而是向棉花加工企業(yè)或貿易商收購,由于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的高額利潤,以及企業(yè)、棉農間實力不對稱關系的存在,政策利好被消磨殆盡。為此,早有業(yè)內人士建議,國家收儲以保護價直接向棉農收購籽棉,首先以保證棉農利益,然后再將籽棉委托棉花企業(yè)進行加工,國家從計劃金額中支付相應加工費用,也能保證了棉花企業(yè)合理利潤,不至于出現(xiàn)目前這種利益分配嚴重不均的情況。
而同樣問題也出現(xiàn)在其他一些商品的收儲上,不過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有所差異。有媒體近日報道稱,大豆臨時收儲政策煮成"夾生飯",由于收儲導致國產大豆和進口大豆價差擴大,采用國產豆作為壓榨原料的油脂企業(yè)被迫停產,導致許多無法交儲的豆農也銷售無門。
國儲收購并不僅僅是從市場簡單購買商品的問題,其關系到相關行業(yè)及上下游的利益。同時,國儲收購更代表政府行為,更凸顯國家政策的嚴肅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因此,希望有關部門在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過程中,多聽意見,多動腦筋,通過國家、地方以及社會企業(yè)多層次的商品儲備管理,張弛有度地調節(jié)社會商品資源配置。同時,也需要加強對收儲工作的監(jiān)督、管理和考核工作,特別防范一些"專吃收儲飯"的特殊群體,到處找關系、鉆空子、弄虛作假、高收代理費用、謀取不正當收益,損害政府利益形象。
□ .游.石 .證.券.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