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辯證看待農產品價格波動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3-11-19 07:42:00
上個月以來,我國糧食、棉花、大豆和植物油等主要農產品價格漲幅較大。
目前,盡管一些農產品價格已適度回落,但對其未來走勢,各方面都很關注。就此,近日記者走訪了一些經濟專家。
要看到市場機制的作用
此輪糧油價格波動,事出有因。
對我國糧食問題一直非常關注的中國市場學會常務副會長高鐵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了這個看法。他分析說,造成近期糧棉價格波動,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國際市場糧油價格變動對國內有影響;二是今年部分主產省受氣候和自然災害影響,一些主要糧食品種減產幅度較大;三是近年來,一些省市區(qū)調整經濟結構,退耕還林還草,增加了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和非農業(yè)用地,減少了糧食種植面積;四是糧食市場體系不健全,糧食加工業(yè)和物流業(yè)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相互作用力越來越強,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經濟貿易司張旭宏分析說,今年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由于前些年產量下降,在今年都出現了大幅度上漲。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產業(yè)所姜長云博士認為,當前的糧價上漲,是市場機制正常作用的結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糧價有跌必有漲。迄今為止,國內糧價出現了連續(xù)6年多的低迷,國際、國內的糧食生產量連續(xù)三四年不及當年的消費量。在此背景下,由于國內糧食減產、國際糧價高位運行,近期國內糧價每噸上漲幾十元到一百多元,漲幅達到百分之幾甚至百分之十幾,實在屬于“溫和式上漲”,不應反應過度。
也有專家指出,一些非常規(guī)性因素影響了價格走勢。近期國內大豆進口減少,導致了國內食用油價格大幅度上漲;10月份是我國新糧上市的高峰期,新糧品質好,上市后價格高是正常的;部分食品在省內產區(qū)與銷區(qū)、省內與省外之間的供給不協(xié)調,對市場價格波動更產生了放大效應。
全面把握發(fā)展態(tài)勢
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監(jiān)測分析,農業(yè)結構調整和產量的降低,使我國糧食連續(xù)3年產不足需,今年繼續(xù)呈現降低趨勢,市場供求關系正由過去的供大于求向供求基本平衡轉化。在此過程中,市場價格發(fā)生波動屬于正?,F象。
農業(yè)部部長杜青林曾表示,中國近期出現的糧價上漲現象不是因為短缺,而是正常的市場調節(jié)。他說,這一輪糧價上漲只增長10%到20%,是正常的波動范圍。中國的糧價已經連續(xù)6年負增長,近期的糧價是恢復性增長。
由于農產品價格特別是糧食價格需求彈性很小,而且呈現明顯的價格蛛網效應,作為生產生活資料的初級產品,其價格上漲會不會產生連鎖反應呢?
價格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明確表示,最近的糧油價格上漲是連續(xù)幾年糧食產量連續(xù)下降和農業(yè)種植結構調整等因素的變化在糧油市場供求關系上的反應,應當說是供給推動性漲價,也是意料中的波動,不能認為是通貨膨脹。
1月至9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1.1%,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下降了0.4%。由于在我國居民目前的消費結構中,糧油消費比重已經比過去下降不少,所以可以預期此次糧油價格上漲對價格總水平的影響十分有限。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雖然當前的一些先行指標的變化態(tài)勢與1992年至1994年有類似之處,當前糧棉價格的波動既不會引發(fā)新的通貨膨脹,也不會進入新的通貨緊縮。正確認識價格走勢,關鍵在于對供給基礎的判斷。與那時比較,供給跟隨市場需求擴大的能力要強大得多。目前無論從資金、勞動力、技術等要素條件支持供給能力較快增長,還是市場對社會生產的調節(jié)能力和企業(yè)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速度比那時已明顯增強,總體看,在供給能跟上需求的情況下,很難想象會出現嚴重的價格上漲。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王召也認為,應該將目前的物價水平視為一種最佳狀態(tài),畢竟它連我國年初制定的0~1%的通脹目標區(qū)間都沒有超出,仍應被視為一種能夠給消費者和投資者帶來良好預期的價格上揚。目前的關鍵問題是要穩(wěn)定對糧食供應的公眾預期,避免糧價的大起大落。
專家們普遍認為,糧油價格適度上漲有正面效應,發(fā)展態(tài)勢是積極的。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經濟貿易司張旭宏說,主要農產品價格的適度上漲,有利于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緩解通貨緊縮的矛盾。許光建認為,1997年以來我國主要農產品價格持續(xù)走低,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造成耕地面積大量減少,與1998年相比,耕地面積減少近1.5億畝。嚴重偏低的農產品價格需要合理回升。
未雨綢繆積極調控
由于糧棉價格波動,客觀上讓我們對經濟周期變化如何增強宏觀調控能力、解決農民增收和利益問題、加快糧棉購銷和流通體制改革,以及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等問題更加重視。前不久,國務院召開農業(yè)和糧食工作會議提出,雖然目前總體上糧食仍是供大于求,庫存充裕,市場穩(wěn)定,糧食供給是有保證的。但從中長期看,我國人增地減和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趨勢不會改變,糧食問題始終是必須高度重視的大事。要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專家們普遍認為,面對形勢,需要未雨綢繆,牢牢抓住經濟工作主動權。當前,一方面要有效發(fā)揮市場機制作用,切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把農產品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一方面要在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上有國際視野和市場化的眼光。
高鐵生認為,“民以食為天”,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什么時候也不能對糧食問題掉以輕心。有關部門和省市應當認真貫徹中央的要求,制定并切實執(zhí)行糧食生產穩(wěn)定增長和結構調整的長遠規(guī)劃和各項有效措施,完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理順調控運作機制,健全糧食市場體系和推進糧食流通現代化進程。他說:“非典”過后,各地建立了糧食應急保障體系,以應付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最近北京市也出臺了儲備糧應急辦法。所以從長遠來看,只要處理好糧食產量與產能關系,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健全糧食宏觀體系,可以避免出現糧價波動影響社會經濟穩(wěn)定的局面。
張旭宏提出,要根據國民經濟發(fā)展和運行狀況,加強對重要農產品、重要能源、原材料總量平衡狀況的分析和預測,運用儲備、進出口等手段,做好總量平衡和宏觀調控工作,保持價格的相對穩(wěn)定。
專家們還提出,在經濟發(fā)展的新階段,保障糧食安全的思維是應由生產安全轉為流通安全、物流安全(提高物流效率等),由產量安全轉向能力安全和主產區(qū)農民的就業(yè)與收入安全,由供給數量安全轉為兼顧供給價格安全,這是一個新的課題。
當然,從現實考慮,專家們提示,糧食、物價、工商部門應當加強對糧食市場、價格的監(jiān)督管理,防止有人操縱市場,哄抬糧價,要引導糧食企業(yè)正確判斷形勢,克服惜售心理,避免逆向調節(jié)而人為地放大市場效應。
目前,盡管一些農產品價格已適度回落,但對其未來走勢,各方面都很關注。就此,近日記者走訪了一些經濟專家。
要看到市場機制的作用
此輪糧油價格波動,事出有因。
對我國糧食問題一直非常關注的中國市場學會常務副會長高鐵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了這個看法。他分析說,造成近期糧棉價格波動,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國際市場糧油價格變動對國內有影響;二是今年部分主產省受氣候和自然災害影響,一些主要糧食品種減產幅度較大;三是近年來,一些省市區(qū)調整經濟結構,退耕還林還草,增加了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和非農業(yè)用地,減少了糧食種植面積;四是糧食市場體系不健全,糧食加工業(yè)和物流業(yè)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相互作用力越來越強,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經濟貿易司張旭宏分析說,今年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由于前些年產量下降,在今年都出現了大幅度上漲。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產業(yè)所姜長云博士認為,當前的糧價上漲,是市場機制正常作用的結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糧價有跌必有漲。迄今為止,國內糧價出現了連續(xù)6年多的低迷,國際、國內的糧食生產量連續(xù)三四年不及當年的消費量。在此背景下,由于國內糧食減產、國際糧價高位運行,近期國內糧價每噸上漲幾十元到一百多元,漲幅達到百分之幾甚至百分之十幾,實在屬于“溫和式上漲”,不應反應過度。
也有專家指出,一些非常規(guī)性因素影響了價格走勢。近期國內大豆進口減少,導致了國內食用油價格大幅度上漲;10月份是我國新糧上市的高峰期,新糧品質好,上市后價格高是正常的;部分食品在省內產區(qū)與銷區(qū)、省內與省外之間的供給不協(xié)調,對市場價格波動更產生了放大效應。
全面把握發(fā)展態(tài)勢
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監(jiān)測分析,農業(yè)結構調整和產量的降低,使我國糧食連續(xù)3年產不足需,今年繼續(xù)呈現降低趨勢,市場供求關系正由過去的供大于求向供求基本平衡轉化。在此過程中,市場價格發(fā)生波動屬于正?,F象。
農業(yè)部部長杜青林曾表示,中國近期出現的糧價上漲現象不是因為短缺,而是正常的市場調節(jié)。他說,這一輪糧價上漲只增長10%到20%,是正常的波動范圍。中國的糧價已經連續(xù)6年負增長,近期的糧價是恢復性增長。
由于農產品價格特別是糧食價格需求彈性很小,而且呈現明顯的價格蛛網效應,作為生產生活資料的初級產品,其價格上漲會不會產生連鎖反應呢?
價格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明確表示,最近的糧油價格上漲是連續(xù)幾年糧食產量連續(xù)下降和農業(yè)種植結構調整等因素的變化在糧油市場供求關系上的反應,應當說是供給推動性漲價,也是意料中的波動,不能認為是通貨膨脹。
1月至9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1.1%,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下降了0.4%。由于在我國居民目前的消費結構中,糧油消費比重已經比過去下降不少,所以可以預期此次糧油價格上漲對價格總水平的影響十分有限。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雖然當前的一些先行指標的變化態(tài)勢與1992年至1994年有類似之處,當前糧棉價格的波動既不會引發(fā)新的通貨膨脹,也不會進入新的通貨緊縮。正確認識價格走勢,關鍵在于對供給基礎的判斷。與那時比較,供給跟隨市場需求擴大的能力要強大得多。目前無論從資金、勞動力、技術等要素條件支持供給能力較快增長,還是市場對社會生產的調節(jié)能力和企業(yè)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速度比那時已明顯增強,總體看,在供給能跟上需求的情況下,很難想象會出現嚴重的價格上漲。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王召也認為,應該將目前的物價水平視為一種最佳狀態(tài),畢竟它連我國年初制定的0~1%的通脹目標區(qū)間都沒有超出,仍應被視為一種能夠給消費者和投資者帶來良好預期的價格上揚。目前的關鍵問題是要穩(wěn)定對糧食供應的公眾預期,避免糧價的大起大落。
專家們普遍認為,糧油價格適度上漲有正面效應,發(fā)展態(tài)勢是積極的。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經濟貿易司張旭宏說,主要農產品價格的適度上漲,有利于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緩解通貨緊縮的矛盾。許光建認為,1997年以來我國主要農產品價格持續(xù)走低,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造成耕地面積大量減少,與1998年相比,耕地面積減少近1.5億畝。嚴重偏低的農產品價格需要合理回升。
未雨綢繆積極調控
由于糧棉價格波動,客觀上讓我們對經濟周期變化如何增強宏觀調控能力、解決農民增收和利益問題、加快糧棉購銷和流通體制改革,以及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等問題更加重視。前不久,國務院召開農業(yè)和糧食工作會議提出,雖然目前總體上糧食仍是供大于求,庫存充裕,市場穩(wěn)定,糧食供給是有保證的。但從中長期看,我國人增地減和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趨勢不會改變,糧食問題始終是必須高度重視的大事。要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專家們普遍認為,面對形勢,需要未雨綢繆,牢牢抓住經濟工作主動權。當前,一方面要有效發(fā)揮市場機制作用,切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把農產品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一方面要在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上有國際視野和市場化的眼光。
高鐵生認為,“民以食為天”,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什么時候也不能對糧食問題掉以輕心。有關部門和省市應當認真貫徹中央的要求,制定并切實執(zhí)行糧食生產穩(wěn)定增長和結構調整的長遠規(guī)劃和各項有效措施,完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理順調控運作機制,健全糧食市場體系和推進糧食流通現代化進程。他說:“非典”過后,各地建立了糧食應急保障體系,以應付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最近北京市也出臺了儲備糧應急辦法。所以從長遠來看,只要處理好糧食產量與產能關系,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健全糧食宏觀體系,可以避免出現糧價波動影響社會經濟穩(wěn)定的局面。
張旭宏提出,要根據國民經濟發(fā)展和運行狀況,加強對重要農產品、重要能源、原材料總量平衡狀況的分析和預測,運用儲備、進出口等手段,做好總量平衡和宏觀調控工作,保持價格的相對穩(wěn)定。
專家們還提出,在經濟發(fā)展的新階段,保障糧食安全的思維是應由生產安全轉為流通安全、物流安全(提高物流效率等),由產量安全轉向能力安全和主產區(qū)農民的就業(yè)與收入安全,由供給數量安全轉為兼顧供給價格安全,這是一個新的課題。
當然,從現實考慮,專家們提示,糧食、物價、工商部門應當加強對糧食市場、價格的監(jiān)督管理,防止有人操縱市場,哄抬糧價,要引導糧食企業(yè)正確判斷形勢,克服惜售心理,避免逆向調節(jié)而人為地放大市場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