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溫觸動法國“神經”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3-09-08 07:51:00
在全球化日益高漲、世界事務聯(lián)系愈加密切的今天,涇渭分明地將工作與私生活分開的做法根本就顯得格格不入,特別是借助于手機和無處不到的互聯(lián)網,沒有人能以任何借口逃避突發(fā)事件
隨著學生開學和公司雇員的返工,一年一度的暑期休假已接近尾聲,整個法國社會的步調趨于正常。然而2003的夏天顯然并不是一個典型性的夏天,持續(xù)了接近3周的高溫觸動了法國社會方方面面的神經。
河流水平面的下降使發(fā)電廠無力為發(fā)電機降溫,而不得不減少供電量;農業(yè)歉收引起了食品物價的上升,但是從總體上來講,高溫對經濟的影響只是短期和暫時的。相較而言,11435這個因高溫而死亡的人數(shù)顯然要更具震撼力,可不論對于政府失職的討論如何得無休無止,也總有塵埃落地的一天。于是,在筆者的眼里,今年夏天的意義或許更多的是對法國人的生活工作習慣的長期影響,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平民百姓無一例外。保守的法國正與世界的主流模式進一步地趨同。
工作習慣
42度的天氣對于地處高緯度的法國人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尋常的事。除了少數(shù)大公司,普通的家庭住宅和辦公場所是極少配備空調系統(tǒng)的。1997年,在歐洲大陸只有27%的辦公室有空調,而在美國這個百分比是80%,在日本是100%。留守在工作崗位的法國人,普遍心情煩躁,精神萎頓,工作效率低下。翻看法國公司的營業(yè)報告,明眼人都會發(fā)現(xiàn)在7、8月份營業(yè)額會有一個很明顯的下滑,今年這根曲線更是差不多觸及谷底。
法國電力公司的一項研究進一步顯示了工作效率和溫度的關系,“在有空調的地方上班的人的生產效率是最高的”。于是,不管是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還是迫于工會要求改善工作條件的壓力,法國公司不論大小都在今年夏天投以重資架設中央空調。空調市場成了今年夏天最為火爆的地方,大金公司的銷售部負責人說“面向公司的產品系列賣得就像剛出爐的面包一樣?!?br> 如果說前兩年空調還只是領導層的奢侈品,那么從今年開始,他將成為每個雇員的福利。然而這種空調的普及化或許會帶給人們始料未及的后果,就好像在電腦公司上班的米歇爾所說的,“我在有空調的房間里工作覺得很舒服,所以一旦和客戶在沒有空調的房間里討論,就會渾身不自在?!?br> 對于人造小環(huán)境的依賴,在很大程度上將改變法國人的工作習慣。因為嚴格的房屋政策并不允許人們隨心所欲地在家里裝空調,要想改變房屋本身的結構,需要向有關部門申請獲得許可,這從根本上決定了空調在民間的普及速度趕不上其在職業(yè)場所的普及速度。拿工資的藍領和普通白領將更愿意在涼爽的車間或是辦公室里工作,而不是在悶熱的家里流汗。在往后的炎炎夏日,我們很有可能因此一睹本不屬于法國傳統(tǒng)的奇景:一群在暑期勤懇工作的人。那時候,人們所關注的也許會是另一個問題:空調病。
度假制度
當然在夏天繼續(xù)工作的人還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的法國人會選擇在這段時間舉家前往海灘曬一身古銅色。然而,在全球化和高科技的今天,他們將無法把身上的責任卸的一干二凈。8月28日,法國衛(wèi)生部公布了8月1日到15日,因高溫而死亡的人數(shù):11435,頓時激起了千層浪?;仡櫿麄€事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法國政府和醫(yī)療機構有無法推卸的責任,而歸根究底的罪魁禍首恰恰就是夏天的度假潮。
講究生活品質的法國人,不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公司領導都極其注重假期的質量,暑假簡直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領域,任何與休息無關的事不管多重要都會被放到假日結束后再說。
大量病房關閉,醫(yī)生離職休假,使得醫(yī)院人手明顯不足,根本無力處理逐日而增的病患。而在在職醫(yī)生發(fā)出危機的警告以后,政府的反應緩慢而無效率。衛(wèi)生部部長馬泰依的首次電視亮相,穿著T恤衫,站在自己的度假別墅里氣定神閑地說事態(tài)盡在控制之中。等他回到巴黎,官方死亡人數(shù)已有數(shù)百,而他的對策也僅僅是開通電話熱線而已,一直到總理拉法蘭度假歸來,才推出了緊急計劃,而那時熱浪剛剛結束。如今,所有的政策與討論都只能是亡羊補牢的性質而已,可是同時也使得全體法國人更進一步地反思了現(xiàn)有度假制度的弊端。
事實上,人們并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政府,如果把政府看作是經營公共事務的大公司,他們的作為與其他企業(yè)負責人的行為并沒有太多的不一樣。許多將總部設在法國的跨國公司都會經歷頭疼的“夏天綜合癥”,生產訂單無法及時兌現(xiàn),采購任務延遲,甚至連財務報表也因為負責人不在而無法確保準確性,只不過以往人們都默認了7、8月份的工作低效。但今夏Alstom的瀕臨倒閉,和Pechiney面臨的來自加拿大競爭對手的惡意收購,都無一例外地發(fā)生在夏天,最后再加上上萬人的死亡,法國人不得不放下習慣好好想想了。
在全球化日益高漲,世界事務聯(lián)系愈加密切的今天,涇渭分明地將工作與私生活分開的做法根本就顯得格格不入,特別是借助于手機和無處不到的互聯(lián)網,沒有人存在任何借口逃避突發(fā)事件。這一點同樣在政府工作中得到了體現(xiàn),法國內務部長薩爾科季要處理農民與音樂節(jié)組織者就場地產生的紛爭;外交部長德維爾潘則要應對與美國在利比亞問題上的爭執(zhí)。
相反的,拋棄了責任,悠閑地享受了假期的馬泰依現(xiàn)在則要窮于應付不可收拾的殘局,其慘淡的仕途或許會是各行各業(yè)所有經理級的中層干部的前車之鑒。對于一部分肩負重任的法國人而言,從今往后,抹上防曬霜,無憂無慮地曬太陽的日子將會顯得越來越遙遠。
多事之夏過后,法國的經濟與社會生活從表面上看也許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可是對于以后夏天的上班族也好,或是度假族也好,2003年一定會留下一點痕跡,而這點痕跡所帶來的正面效應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隨著學生開學和公司雇員的返工,一年一度的暑期休假已接近尾聲,整個法國社會的步調趨于正常。然而2003的夏天顯然并不是一個典型性的夏天,持續(xù)了接近3周的高溫觸動了法國社會方方面面的神經。
河流水平面的下降使發(fā)電廠無力為發(fā)電機降溫,而不得不減少供電量;農業(yè)歉收引起了食品物價的上升,但是從總體上來講,高溫對經濟的影響只是短期和暫時的。相較而言,11435這個因高溫而死亡的人數(shù)顯然要更具震撼力,可不論對于政府失職的討論如何得無休無止,也總有塵埃落地的一天。于是,在筆者的眼里,今年夏天的意義或許更多的是對法國人的生活工作習慣的長期影響,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平民百姓無一例外。保守的法國正與世界的主流模式進一步地趨同。
工作習慣
42度的天氣對于地處高緯度的法國人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尋常的事。除了少數(shù)大公司,普通的家庭住宅和辦公場所是極少配備空調系統(tǒng)的。1997年,在歐洲大陸只有27%的辦公室有空調,而在美國這個百分比是80%,在日本是100%。留守在工作崗位的法國人,普遍心情煩躁,精神萎頓,工作效率低下。翻看法國公司的營業(yè)報告,明眼人都會發(fā)現(xiàn)在7、8月份營業(yè)額會有一個很明顯的下滑,今年這根曲線更是差不多觸及谷底。
法國電力公司的一項研究進一步顯示了工作效率和溫度的關系,“在有空調的地方上班的人的生產效率是最高的”。于是,不管是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還是迫于工會要求改善工作條件的壓力,法國公司不論大小都在今年夏天投以重資架設中央空調。空調市場成了今年夏天最為火爆的地方,大金公司的銷售部負責人說“面向公司的產品系列賣得就像剛出爐的面包一樣?!?br> 如果說前兩年空調還只是領導層的奢侈品,那么從今年開始,他將成為每個雇員的福利。然而這種空調的普及化或許會帶給人們始料未及的后果,就好像在電腦公司上班的米歇爾所說的,“我在有空調的房間里工作覺得很舒服,所以一旦和客戶在沒有空調的房間里討論,就會渾身不自在?!?br> 對于人造小環(huán)境的依賴,在很大程度上將改變法國人的工作習慣。因為嚴格的房屋政策并不允許人們隨心所欲地在家里裝空調,要想改變房屋本身的結構,需要向有關部門申請獲得許可,這從根本上決定了空調在民間的普及速度趕不上其在職業(yè)場所的普及速度。拿工資的藍領和普通白領將更愿意在涼爽的車間或是辦公室里工作,而不是在悶熱的家里流汗。在往后的炎炎夏日,我們很有可能因此一睹本不屬于法國傳統(tǒng)的奇景:一群在暑期勤懇工作的人。那時候,人們所關注的也許會是另一個問題:空調病。
度假制度
當然在夏天繼續(xù)工作的人還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的法國人會選擇在這段時間舉家前往海灘曬一身古銅色。然而,在全球化和高科技的今天,他們將無法把身上的責任卸的一干二凈。8月28日,法國衛(wèi)生部公布了8月1日到15日,因高溫而死亡的人數(shù):11435,頓時激起了千層浪?;仡櫿麄€事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法國政府和醫(yī)療機構有無法推卸的責任,而歸根究底的罪魁禍首恰恰就是夏天的度假潮。
講究生活品質的法國人,不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公司領導都極其注重假期的質量,暑假簡直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領域,任何與休息無關的事不管多重要都會被放到假日結束后再說。
大量病房關閉,醫(yī)生離職休假,使得醫(yī)院人手明顯不足,根本無力處理逐日而增的病患。而在在職醫(yī)生發(fā)出危機的警告以后,政府的反應緩慢而無效率。衛(wèi)生部部長馬泰依的首次電視亮相,穿著T恤衫,站在自己的度假別墅里氣定神閑地說事態(tài)盡在控制之中。等他回到巴黎,官方死亡人數(shù)已有數(shù)百,而他的對策也僅僅是開通電話熱線而已,一直到總理拉法蘭度假歸來,才推出了緊急計劃,而那時熱浪剛剛結束。如今,所有的政策與討論都只能是亡羊補牢的性質而已,可是同時也使得全體法國人更進一步地反思了現(xiàn)有度假制度的弊端。
事實上,人們并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政府,如果把政府看作是經營公共事務的大公司,他們的作為與其他企業(yè)負責人的行為并沒有太多的不一樣。許多將總部設在法國的跨國公司都會經歷頭疼的“夏天綜合癥”,生產訂單無法及時兌現(xiàn),采購任務延遲,甚至連財務報表也因為負責人不在而無法確保準確性,只不過以往人們都默認了7、8月份的工作低效。但今夏Alstom的瀕臨倒閉,和Pechiney面臨的來自加拿大競爭對手的惡意收購,都無一例外地發(fā)生在夏天,最后再加上上萬人的死亡,法國人不得不放下習慣好好想想了。
在全球化日益高漲,世界事務聯(lián)系愈加密切的今天,涇渭分明地將工作與私生活分開的做法根本就顯得格格不入,特別是借助于手機和無處不到的互聯(lián)網,沒有人存在任何借口逃避突發(fā)事件。這一點同樣在政府工作中得到了體現(xiàn),法國內務部長薩爾科季要處理農民與音樂節(jié)組織者就場地產生的紛爭;外交部長德維爾潘則要應對與美國在利比亞問題上的爭執(zhí)。
相反的,拋棄了責任,悠閑地享受了假期的馬泰依現(xiàn)在則要窮于應付不可收拾的殘局,其慘淡的仕途或許會是各行各業(yè)所有經理級的中層干部的前車之鑒。對于一部分肩負重任的法國人而言,從今往后,抹上防曬霜,無憂無慮地曬太陽的日子將會顯得越來越遙遠。
多事之夏過后,法國的經濟與社會生活從表面上看也許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可是對于以后夏天的上班族也好,或是度假族也好,2003年一定會留下一點痕跡,而這點痕跡所帶來的正面效應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