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金融危機的中國機會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8-01-29 11:28:00
在以石油為代表的能源價格飆升的背景下,次貸引發(fā)的金融危機逐漸從美國蔓延,席卷全球。
美國經濟衰退已無懸念。而同上個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不同,此番金融風暴策源地是對全球經濟起著決定性作用的美國,對全球經濟的沖擊將直接而全面。
但筆者認為,首先對于全球經濟形勢不應過于悲觀。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是由于市場繁榮引發(fā)的信貸增長所導致,本身是一次在新時代、由新技術引發(fā)的"創(chuàng)造性的破壞"。根據經濟學家熊彼特的理論,這種破壞最終會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即不斷破壞舊的結構,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結構。回顧歷史,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破壞"從最初的新技術釋放完能量、新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衰退就不可避免。但新的一輪增長周期又將開始。
而對于中國而言,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反而很有可能提供了一個契機。由于中國當前較為嚴格的資本管制,將使中國以相對較小的損失獲得調整自身經濟結構的動力,為進一步"和平崛起"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首先,它使中國政府更加認識到了債務危機對金融系統(tǒng)的沖擊,從而采取措施控制風險。美國的次貸危機本質上是由于信貸條件過寬導致的信用危機、債務危機。日本當年的泡沫破裂后,最為拖累經濟的也是不良債務。而根據曾經擔任過國際清算銀行總經理和歐洲貨幣研究所主席的Alexandre Lamfalussy的研究,東南亞、南美洲在泡沫破裂后發(fā)生金融危機最重要的癥結就是大規(guī)模的短期外債積聚。而中國在當前國內資產升值推動下,個人貸款急劇上升。2007年全年新增貸款總量3.63萬億元,貸款增速僅高于既定目標1.1個百分點。但居民戶新增貸款超萬億元,而這個數字在2005年、2006年分別為3323萬億元和6119萬億元。在當前房地產、股市泡沫初顯的形勢下,政府采取的貨幣緊縮政策,正是在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綜合考慮下的未雨綢繆。
其次,中國的外貿條件改變會緩解通貨膨脹及人民幣升值壓力,同時將有利于政府調整政策,擴大內需。隨著美國經濟滑坡和這輪經濟周期的結束,美國已高達9萬億美元的消費支出總額勢必要收縮。而中美貿易額已經占到中國GDP的40%,中國的出口額也會相應受到影響。從微觀上講會給出口型企業(yè)帶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但從宏觀上看,隨著貿易順差的下降,就會減少美元儲備的繼續(xù)高速增長,當前外貿順差迅速增加導致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就能減少人民幣的發(fā)行,從而有利于控制當前的通貨膨脹勢頭。
而且即使從微觀層面上看,其影響也是深遠并有積極意義的。外貿形勢的改變,將促進政府通過政策調整,落實擴大內需的政策力度。面對外貿條件惡化的形勢,一方面會促使許多企業(yè)由出口型向內需型轉變,另一方面也給政府以更大的壓力和動力,放寬民營企業(yè)的行業(yè)準入,推進打破行業(yè)壟斷的步伐,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完善消費基礎設施投資,健全和完善城鄉(xiāng)社會保障體系等措施。總之,通過從出口導向向內外平衡過渡,有利于改善當前的經濟結構,使中國經濟更趨于內涵式增長。通過住房、醫(yī)療、養(yǎng)老、失業(yè)、教育等一系列改革,也可堅定國內居民的消費信心。
在這場危機中,中國的機會固然重要,但政府的政策更為關鍵。而且許多具體環(huán)節(jié)很難把握,比如消費信貸就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增加了金融風險,另一方面又能刺激消費。我們也期待政府執(zhí)政能力的提高,能夠把握全球金融危機的中國機會,早日實現(xiàn)小康社會的戰(zhàn)略目標。
信息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