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1條款”看紡織品設限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3-11-28 07:36:00
2001年年底,美國運用“201條款”,對進口鋼鐵進行調查;2002年3月,美國認為其鋼鐵工業(yè)遭受進口激增的影響,正式實行長達3年的高關稅,最高為30%。2003年7月24日,以美國紡織品制造商協(xié)會為首的美國行業(yè)協(xié)會向美政府遞交了要求對自中國進口的針織布、手套、胸衣、袍服四種紡織品實施特別保障措施的申請;2003年11月18日,美國政府決定對中國產針織布、胸衣和袍服三類產品實施紡織品特別限制措施,向中國政府提出磋商請求。這兩個事件都是運用保障措施,我們分別簡稱鋼鐵“201條款”和美對我紡織品設限。中國入世短短的兩年內,遭受一系列貿易爭端。我們如何看待呢?
一、特別保障措施:美國針對中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新方式
自1979年歐盟對我糖精實施反傾銷立案以來,我國就成為貿易爭端的焦點。根據歷史資料,自1979年開始到2002年底,我國遭受國外的反傾銷立案510起,大部分發(fā)生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其中美國對我立案96起,歐盟95起,分列第一、二位。
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迅速,1989年、1994年、2000年、2002年出口金額分別超過500、1000、2000、3000億美元,現(xiàn)位居世界前5位。中國入世之后,貿易發(fā)展更為迅速,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入世前后,我國遭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程度極為深遠。在反傾銷領域,2000、2001、2002年我國分別遭受反傾銷立案39、54、45起,其中美國對我分別立案7、8、9起,僅次于印度;在保障措施領域,2000、2001、2002年分別有6、12、16起,其中美國對我分別實施1、1、2起,2002年全部是特別保障措施;在普惠制領域,歐盟、日本等國家修改其普惠制方案,不斷讓中國的產品“畢業(yè)”,美國從沒有成為中國享受普惠制的給惠國。
美國保護國內鋼鐵工業(yè),實施“201條款”,遭到中國、歐盟、日本等重要世貿成員的反對,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構裁定美國違規(guī),維持原裁定。歐盟、日本等宣稱,美國如果不改變其高關稅,他們將實行高關稅來報復美國。因此,在新的形勢下,美國將更傾向于對個別國家個別產品實行特別保障措施,尤其是針對中國。這次美國對我紡織品設限,援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協(xié)議的特別保障措施條款,實際上也是美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的一種試劑,如果有效,將會繼續(xù)運用。
二、更加靈活、方便:美國應付美中貿易糾紛的新手段
美國實行“201條款”以及最近對我紡織品設限,實際上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體現(xiàn),而不是正常的促進公平競爭、維護國際市場秩序。其主要原因是,美國國內的政治和經濟壓力,美國面臨大選,美國經濟復蘇道路漫長,而且美國陷入伊拉克戰(zhàn)爭之后重建的泥潭之中,而不是鋼鐵產品、三類紡織品真正對其產業(yè)產生“擾亂市場”的效應。
美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方式和手段很多,但是同反傾銷手段相比較而言,采用保障措施,尤其是特別保障措施,運用起來十分靈活、方便。反傾銷措施要經過一系列的程序程,例如行業(yè)組織申請、立案調查、產業(yè)有實質性損害、進口傾銷與產業(yè)實質性損害有因果相關關系的判定、初裁、終裁、日落復審等,既費時又費力,作出初裁的判定要長達一年。即反傾銷措施成本高,短期內難以奏效。保障措施要靈活得多,程序簡單,僅有相關行業(yè)組織申請、進口激增、投票判定等,成本低,短期內就可以實施,達到保護的目的。
三、機遇與挑戰(zhàn):世貿新老重要成員的角色變化
正如美國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所說,目前中美貿易關系處于敏感階段。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出現(xiàn)持續(xù)、快速、健康增長。即使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經濟也保持在7%左右的增長速度。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成為世貿組織的重要成員,與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等老牌重要成員在同一多邊框架下平等進行談判、合作、乃至競爭。相比較而言,作為“世界經濟火車頭”、世貿組織頭號成員的美國近幾年經濟衰退,國內失業(yè)率居高不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增大等。簡單地說,中國成為世貿新成員之后,美國所預期和希望的利益沒有達到,它借助于各種方式和手段希望得到既得的利益。
美國實行這樣的貿易保護主義,難以提高其產業(yè)競爭力,而產業(yè)部門弱的競爭力難以參與國際競爭,又需要貿易保護,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這與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沒有競爭力需要保護的產業(yè)發(fā)展是一樣的。在中國入世兩周年之際,美國對中國經貿政策等抱怨不斷。我們預計,美國實行不同的評價標準,必將在世貿組織對中國的經貿政策審議中有所指控。無論如何,中國和美國分別是兩個發(fā)展中大國和發(fā)達大國,在許多領域有存在機遇,也在一些方面面臨挑戰(zhàn),兩國要逐步適應新的角色變化。
(胡江云:博士/副研究員 單位: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
一、特別保障措施:美國針對中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新方式
自1979年歐盟對我糖精實施反傾銷立案以來,我國就成為貿易爭端的焦點。根據歷史資料,自1979年開始到2002年底,我國遭受國外的反傾銷立案510起,大部分發(fā)生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其中美國對我立案96起,歐盟95起,分列第一、二位。
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迅速,1989年、1994年、2000年、2002年出口金額分別超過500、1000、2000、3000億美元,現(xiàn)位居世界前5位。中國入世之后,貿易發(fā)展更為迅速,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入世前后,我國遭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程度極為深遠。在反傾銷領域,2000、2001、2002年我國分別遭受反傾銷立案39、54、45起,其中美國對我分別立案7、8、9起,僅次于印度;在保障措施領域,2000、2001、2002年分別有6、12、16起,其中美國對我分別實施1、1、2起,2002年全部是特別保障措施;在普惠制領域,歐盟、日本等國家修改其普惠制方案,不斷讓中國的產品“畢業(yè)”,美國從沒有成為中國享受普惠制的給惠國。
美國保護國內鋼鐵工業(yè),實施“201條款”,遭到中國、歐盟、日本等重要世貿成員的反對,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構裁定美國違規(guī),維持原裁定。歐盟、日本等宣稱,美國如果不改變其高關稅,他們將實行高關稅來報復美國。因此,在新的形勢下,美國將更傾向于對個別國家個別產品實行特別保障措施,尤其是針對中國。這次美國對我紡織品設限,援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協(xié)議的特別保障措施條款,實際上也是美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的一種試劑,如果有效,將會繼續(xù)運用。
二、更加靈活、方便:美國應付美中貿易糾紛的新手段
美國實行“201條款”以及最近對我紡織品設限,實際上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體現(xiàn),而不是正常的促進公平競爭、維護國際市場秩序。其主要原因是,美國國內的政治和經濟壓力,美國面臨大選,美國經濟復蘇道路漫長,而且美國陷入伊拉克戰(zhàn)爭之后重建的泥潭之中,而不是鋼鐵產品、三類紡織品真正對其產業(yè)產生“擾亂市場”的效應。
美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方式和手段很多,但是同反傾銷手段相比較而言,采用保障措施,尤其是特別保障措施,運用起來十分靈活、方便。反傾銷措施要經過一系列的程序程,例如行業(yè)組織申請、立案調查、產業(yè)有實質性損害、進口傾銷與產業(yè)實質性損害有因果相關關系的判定、初裁、終裁、日落復審等,既費時又費力,作出初裁的判定要長達一年。即反傾銷措施成本高,短期內難以奏效。保障措施要靈活得多,程序簡單,僅有相關行業(yè)組織申請、進口激增、投票判定等,成本低,短期內就可以實施,達到保護的目的。
三、機遇與挑戰(zhàn):世貿新老重要成員的角色變化
正如美國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所說,目前中美貿易關系處于敏感階段。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出現(xiàn)持續(xù)、快速、健康增長。即使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經濟也保持在7%左右的增長速度。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成為世貿組織的重要成員,與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等老牌重要成員在同一多邊框架下平等進行談判、合作、乃至競爭。相比較而言,作為“世界經濟火車頭”、世貿組織頭號成員的美國近幾年經濟衰退,國內失業(yè)率居高不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增大等。簡單地說,中國成為世貿新成員之后,美國所預期和希望的利益沒有達到,它借助于各種方式和手段希望得到既得的利益。
美國實行這樣的貿易保護主義,難以提高其產業(yè)競爭力,而產業(yè)部門弱的競爭力難以參與國際競爭,又需要貿易保護,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這與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沒有競爭力需要保護的產業(yè)發(fā)展是一樣的。在中國入世兩周年之際,美國對中國經貿政策等抱怨不斷。我們預計,美國實行不同的評價標準,必將在世貿組織對中國的經貿政策審議中有所指控。無論如何,中國和美國分別是兩個發(fā)展中大國和發(fā)達大國,在許多領域有存在機遇,也在一些方面面臨挑戰(zhàn),兩國要逐步適應新的角色變化。
(胡江云:博士/副研究員 單位: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