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價何以持續(xù)走低?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2-06-18 13:28:00
今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和工業(yè)品出廠價格雙雙走低。到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已連續(xù)6個月出現同比下降,商品零售價格連續(xù)12個月同比下降,生產資料價格連續(xù)12個月同比下降。這種現象值得關注。
物價持續(xù)走低成因目前各家看法不一
物價總水平為何持續(xù)全面回落,目前各方說法不一。?
首先從需求看,物價持續(xù)回落顯示國內有效需求尚不足。由于體制性因素影響和去年以來股市低位盤整,居民未來收入、支出預期發(fā)生變化,股市投資和消費傾向雙雙減弱,4月末城鄉(xiāng)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同比增長15%;其次從供給看,物價持續(xù)回落表明生產能力出現結構性過剩。由于結構性因素影響,主要是仍有低水平重復建設,投資傳導鏈條沒有很好地定位在擴大最終消費需求和切實提高居民購買力上,投資形成的生產能力尚不能合理利用;再加上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進口商品價格下降和周邊國家、地區(qū)貨幣競相貶值,也加劇了國內供大于求的矛盾。
但是,也有專家認為,不僅是以上三點原因導致價格持續(xù)下降,應當看到還有總量問題,主要是貨幣供應量偏緊。否則,目前同樣的結構狀況,是不可能支持消費價格指數在2000年—2001年期間將近16個月呈現正增長的。
目前貨幣供應量偏緊主要表現在,到4月末,M0同比增長8.5%,M1同比增長了11.5%,不僅明顯低于前幾年的年均值,而且低于年初計劃的指標。從貸款來看,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增長不到12%,也明顯低于1998年以前幾年的年均水平。這樣的力度,可能對投資和消費增長產生一定影響,并最終在物價水平上有所反應。
調整經濟結構框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當前,世界經濟普遍收縮,盡管我國經濟仍保持一枝獨秀的增長勢頭,但是與此同時物價仍然出現了持續(xù)回落的苗頭??磥?,由于國內外市場的傳導壓力加大,我們不可小視這個物價回落的信號,而應當采取各項措施,加強宏觀調控。現在,專家們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加大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但是具體如何操作,經濟界仍有不同說法。
認為需要解決總量問題的專家指出,積極加大貨幣政策的支持力度,可在繼續(xù)堅持穩(wěn)健貨幣政策的框架內,考慮適度松動貨幣信貸供給。從條件和必要性來看,目前銀行資金比較充裕、利率水平較低、物價相對穩(wěn)定;眼下不少地區(qū)、行業(yè)的中小企業(yè)和民營企業(yè)融資相當困難,亟待處理好防范金融風險、防止信貸過度萎縮的狀況。一般來講,在通脹率的正常區(qū)間內,當其向低限移動時,可適當加大貨幣信貸松動的力度;當通脹率移向上限時,則應控制貨幣信貸的投放力度,由此保持人民幣的基本穩(wěn)定,支持經濟持續(xù)健康快速增長。
持相反意見的專家則認為,目前貨幣供應量并不緊,擴大貨幣供應量,可以通過利率政策,再貸款政策的指導來完成。
近幾年,我國的貨幣供應量增速比物價增長快6個百分點,同時通過貸款結構的調整增加消費信貸7000億元,因此當前貨幣供應量和貸款增長與經濟發(fā)展是基本適應的。
由于我國國有企業(yè)負債率高,貸款有效需求不足;商業(yè)銀行自我約束能力較弱,不良貸款比例高,所以影響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結構失衡,而不是貨幣供應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實行過分擴張的貨幣政策,不但無益于防止出現通貨緊縮趨勢,而且還會危害宏觀經濟健康發(fā)展。
特別是從我國長期以來貨幣供應增長過快、存量偏多來看,導致我國M2與GDP之比明顯偏高,1998年—2001年M2/GDP分別為1.31,1.46,1.52,1.65,其比例之高居世界各國之冠。由于構成M2的現金意味著中央銀行對公眾的負債,構成M2的存款是商業(yè)銀行對公眾的負債,所以M2/GDP的比率越高,整體支付風險越大,同時也說明多年來信用過分集中于銀行,容易積累金融風險。
年內再次降息呼聲引起各方密切關注
防止物價進一步走低,保持我國GDP的持續(xù)快速增長,年內再次降息的呼聲也受到經濟界普遍關注。
支持這一判斷的理由有三:一則美國經濟形勢仍不明朗,4月份先行經濟指數下降,失業(yè)率居高不下,復蘇的持續(xù)性不足,出口和國際貿易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仍明顯減弱;二則我國股市去年由于各種原因從2245點的高位巨幅下跌,一萬多億元的市值化為烏有,股市下滑使投資者飽受“套牢”之苦,紛紛縮減消費支出,企業(yè)則相應壓縮投資規(guī)模,“負財富效應”凸現;三則我國宏觀經濟先行指標———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已連續(xù)幾個季度負增長,而且負值逐月加大,需要警惕前幾年隨需求不足和經濟下滑出現的通貨緊縮趨勢抬頭。
據業(yè)內權威人士分析預計,今年年內物價走出下降趨勢的可能性已經很校如果消費物價指數連續(xù)兩個月仍再保持負增長的話,年內仍應實行降息。
物價持續(xù)走低成因目前各家看法不一
物價總水平為何持續(xù)全面回落,目前各方說法不一。?
首先從需求看,物價持續(xù)回落顯示國內有效需求尚不足。由于體制性因素影響和去年以來股市低位盤整,居民未來收入、支出預期發(fā)生變化,股市投資和消費傾向雙雙減弱,4月末城鄉(xiāng)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同比增長15%;其次從供給看,物價持續(xù)回落表明生產能力出現結構性過剩。由于結構性因素影響,主要是仍有低水平重復建設,投資傳導鏈條沒有很好地定位在擴大最終消費需求和切實提高居民購買力上,投資形成的生產能力尚不能合理利用;再加上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進口商品價格下降和周邊國家、地區(qū)貨幣競相貶值,也加劇了國內供大于求的矛盾。
但是,也有專家認為,不僅是以上三點原因導致價格持續(xù)下降,應當看到還有總量問題,主要是貨幣供應量偏緊。否則,目前同樣的結構狀況,是不可能支持消費價格指數在2000年—2001年期間將近16個月呈現正增長的。
目前貨幣供應量偏緊主要表現在,到4月末,M0同比增長8.5%,M1同比增長了11.5%,不僅明顯低于前幾年的年均值,而且低于年初計劃的指標。從貸款來看,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增長不到12%,也明顯低于1998年以前幾年的年均水平。這樣的力度,可能對投資和消費增長產生一定影響,并最終在物價水平上有所反應。
調整經濟結構框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當前,世界經濟普遍收縮,盡管我國經濟仍保持一枝獨秀的增長勢頭,但是與此同時物價仍然出現了持續(xù)回落的苗頭??磥?,由于國內外市場的傳導壓力加大,我們不可小視這個物價回落的信號,而應當采取各項措施,加強宏觀調控。現在,專家們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加大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但是具體如何操作,經濟界仍有不同說法。
認為需要解決總量問題的專家指出,積極加大貨幣政策的支持力度,可在繼續(xù)堅持穩(wěn)健貨幣政策的框架內,考慮適度松動貨幣信貸供給。從條件和必要性來看,目前銀行資金比較充裕、利率水平較低、物價相對穩(wěn)定;眼下不少地區(qū)、行業(yè)的中小企業(yè)和民營企業(yè)融資相當困難,亟待處理好防范金融風險、防止信貸過度萎縮的狀況。一般來講,在通脹率的正常區(qū)間內,當其向低限移動時,可適當加大貨幣信貸松動的力度;當通脹率移向上限時,則應控制貨幣信貸的投放力度,由此保持人民幣的基本穩(wěn)定,支持經濟持續(xù)健康快速增長。
持相反意見的專家則認為,目前貨幣供應量并不緊,擴大貨幣供應量,可以通過利率政策,再貸款政策的指導來完成。
近幾年,我國的貨幣供應量增速比物價增長快6個百分點,同時通過貸款結構的調整增加消費信貸7000億元,因此當前貨幣供應量和貸款增長與經濟發(fā)展是基本適應的。
由于我國國有企業(yè)負債率高,貸款有效需求不足;商業(yè)銀行自我約束能力較弱,不良貸款比例高,所以影響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結構失衡,而不是貨幣供應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實行過分擴張的貨幣政策,不但無益于防止出現通貨緊縮趨勢,而且還會危害宏觀經濟健康發(fā)展。
特別是從我國長期以來貨幣供應增長過快、存量偏多來看,導致我國M2與GDP之比明顯偏高,1998年—2001年M2/GDP分別為1.31,1.46,1.52,1.65,其比例之高居世界各國之冠。由于構成M2的現金意味著中央銀行對公眾的負債,構成M2的存款是商業(yè)銀行對公眾的負債,所以M2/GDP的比率越高,整體支付風險越大,同時也說明多年來信用過分集中于銀行,容易積累金融風險。
年內再次降息呼聲引起各方密切關注
防止物價進一步走低,保持我國GDP的持續(xù)快速增長,年內再次降息的呼聲也受到經濟界普遍關注。
支持這一判斷的理由有三:一則美國經濟形勢仍不明朗,4月份先行經濟指數下降,失業(yè)率居高不下,復蘇的持續(xù)性不足,出口和國際貿易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仍明顯減弱;二則我國股市去年由于各種原因從2245點的高位巨幅下跌,一萬多億元的市值化為烏有,股市下滑使投資者飽受“套牢”之苦,紛紛縮減消費支出,企業(yè)則相應壓縮投資規(guī)模,“負財富效應”凸現;三則我國宏觀經濟先行指標———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已連續(xù)幾個季度負增長,而且負值逐月加大,需要警惕前幾年隨需求不足和經濟下滑出現的通貨緊縮趨勢抬頭。
據業(yè)內權威人士分析預計,今年年內物價走出下降趨勢的可能性已經很校如果消費物價指數連續(xù)兩個月仍再保持負增長的話,年內仍應實行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