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對由母及子的接力。一頭,是母親數十年如一日的專心,另一頭,是兒子以創(chuàng)新之力不斷升級的專注……步履不停,匠心不止,他們在詮釋著絲綢之路上東方明珠的美麗故事。
01
不約而同的默契
母子倆不約而同地回憶起了同一件事。
“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大約是96年,她能一個人背著一包貨,就敢跑到當時的杭州絲綢城去賣,那時市場還很亂,但是她沒有被嚇倒。”
“記得26年前,兒子才6歲,我開始辦了一個織造前道車間,發(fā)經給農戶家里加工織布,再回收去杭州市場上賣。
當時鎮(zhèn)上還沒通車,我每天早出晚歸。那年冬天的一天,我在新市叫不到摩托車,等到了11點才回家??吹絻鹤舆€在家門口等著,見到我,他就抱著我說,媽媽你太辛苦了,我好擔心,以后我要面向西湖給您買套房子。在這大冬天,一股暖流涌上我心頭,好孩子,你有這個善良孝順的心,媽媽很高興,再苦再累也值得!”
02
主流的成長路徑
03
從東方絲織廠到東方絲綢科技公司
2017年,家里的外貿公司這一塊被招商引資到湖州南潯區(qū)的石淙鎮(zhèn),就此拿地20多畝,建造15000平方米的廠房,總投資近1.1億元。這就是湖州菱湖東方絲路科技有限公司的正式建立。
“從廠房建造到設備購買,人員擴大,再到調整生產流程,生產線的正式啟動……母親和我差不多花了兩年時間?!?/span>
“不簡單。應該也有很多的插曲、難題和磨合吧?!?/span>
他笑了笑,“事后想來也沒什么,反正就是一步步地照著目標去做?!?/span>
低調的背后,也是一種謙虛和歷練后的成熟。其實,做好其中繁瑣的事情很不容易,不能掉鏈子,還需要足夠的細心、耐心和責任心,而且需要與很多業(yè)務單位和政府管理部門協(xié)調協(xié)商解決許多問題。
回望兩代人走過的路,從最初12臺的有梭織機,到現在氣派的新廠房。兩代人爬坡過坎,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才有今天的軟硬實力。
如今,湖州菱湖東方絲綢科技有限公司內,獨棟辦公樓大氣美觀,旁邊的三層廠房內,10組包覆絲機飛速運轉,還有24臺意達劍桿織機上,金梭吞銀絲吐彩綢,一片繁忙。
廠房的三樓,進行包覆絲和加捻絲加工生產,二樓進行絡絲和并絲,一樓則負責織造。對于這樣的廠房布局,顧驍杰特別提到其中的優(yōu)勢:
“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順著生產環(huán)節(jié)走下來,不走回頭路。而且將噪聲比較大的織造車間與其他車間相隔開,可以極大降低對其他車間的噪音影響。這種布局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提高了年輕工人的接受度,使得招工更加容易。”
目前,公司每年生產高檔真絲面料200萬米,品種全面,尤以彈力產品居多。
在顧驍杰眼里,這個行業(yè)的中間端很難:原料成本太高,價格波動太大,“雖然相對其他大宗商品每日價格的急漲急跌,繭絲價格單從漲跌幅數值看波動不大。但是做絲綢織造的都知道,絲綢整體成本大部分都體現在原料成本中,資金壓力大,利潤也相當薄。就像現在,經向絲已經漲到56萬,綢緞卻漲幅有限。因此對原料行情的把控就顯得尤為重要。我是常跟著母親學,跟著前輩學,也經常和你們市場的湖州生絲超市常溝通。”
“當然,我們也有自己的優(yōu)勢:有貿易公司保駕護航,可以說進可攻,退可守。比如綢緞生產,貿易公司可以優(yōu)先銷售自家的庫存,當行情不好的時候,也不會出現過多的庫存積壓,無形中增強了公司抗風險的能力。”
“做常規(guī)品種挺難的,比如說,我們的特色彈力,已經流行了這么多年,產品雷同、價位雷同、渠道也雷同,競爭確實也越來越大?!?/span>
04
傳承與創(chuàng)新
跨代傳承,不僅是企業(yè)傳承的需要,更是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與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轉型升級緊密相連。從某種意義上說,傳承,并不僅僅是既有資源和能力的守護,更是為企業(yè)獲得新資源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力的契機。
當今貿易形勢變化太快,而隨著產業(yè)鏈的遷移起伏,如果不提前對工廠做好未雨綢繆的布局,隨時都會面臨困境。作為一名企業(yè)二代,顧驍杰并不滿足于傳承已有產業(yè),而是一直在尋求更大的提升和突破。
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后,他一直以來思考、尋找業(yè)務模式和機會。在開始一項新業(yè)務是否值得嘗試之前,他首先問自己兩個問題:新業(yè)務的天花板是否夠高,這項業(yè)務能否是可持續(xù)發(fā)展。
于是,他把創(chuàng)新向終端市場延伸布局、做家紡禮品品牌。其實,這也是在原有業(yè)務基礎上拓展出的新業(yè)務。
針對延伸布局,他給出了自己的分析:“雖然是從2B延伸到2C,但是我們本身有了貿易基礎,更多向終端市場延伸布局,相對容易很多。而且,工廠硬件設備、生產規(guī)則仍然使用且更大化利用;其次是把握品質的方向不變,工廠的優(yōu)勢在于了解產品,與終端多年的合作經驗也讓我們對產品方向有更多的把握。產生變化的是,盈利模式變了,現在的業(yè)務結構更加多元化,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了風險;還有一個就是定價變了,如今能更多地掌握定價權。”
這一點,他和母親的看法一致、行動一致。
公司一樓展示著絲綢圍巾、絲綢四件套等成品,他告訴我們,“絲綢商品非常適合做伴手禮,實際上我們現在銷售的與絲綢相關的終端產品也有很多。去年我們公司的水晶晶圍巾還成功獲得“浙江特色伴手禮”金獎呢!”

是的,好產品會說話。通過市場的驗證、時間的洗禮,它會給你最好的答案:公司的“海藍明珠”品牌于近年獲得了行業(yè)高檔絲綢標志授權!“海藍明珠”系列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復購率極高,占據企業(yè)總銷售額的的份額也逐年提高。
海藍明珠,證明了是絲綢之路上一顆閃亮璀璨的明珠!
“這么多年來,母親沒有別的娛樂活動,唯一的愛好就是把絲綢做好,數十年如一日,對于絲綢的熱愛已經深入骨髓。確實是我的榜樣?!?/span>
在這樣一位導師般母親的指引下,顧驍杰的步伐來不得半點拖沓,唯有比他人多學習多努力,才能跟得上母親的步伐和規(guī)劃。
這兩年,顧驍杰忙于高新企業(yè)申報、三體系認證、綠色產品認證以及智能設備研究、開發(fā)申報專利等事項,不斷加深企業(yè)進步的護城河。
“ 三體系認證要求企業(yè)內部管理章程化、科學化,依規(guī)辦事。其申報首先就要求按照ISO各項標準將管理制度以文件的形式整理出來,而且要運行三個月以上。這倒逼企業(yè)梳理管理制度,落實到細節(jié),方方面面都要制度化、標準化。一套流程完善下來,個人的管理水平進步了,而且條條框框建立好,確實提高了企業(yè)運行效率?!?/span>
“還有高新企業(yè)認證。它對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要求,我們本身就有很多研發(fā)人才,這幾年我也在帶隊在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織造水平方面頗下功夫,研發(fā)改良機器設備、新型面料以及輔助產品,申報了很多項專利。而且這個認證能得到更多政策支持,比如政府的資金補貼、稅收和用地優(yōu)惠等等?!?/span>
“有些認證更加符合大環(huán)境、大方向。比如綠色產品認證,更加貼近終端品牌和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有了這個認證,會為我們吸引更多對環(huán)保有要求的下游買家,拓寬銷售渠道,并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市場機會?!?/span>
“要緊跟產業(yè)政策的綠色發(fā)展理念。作為一家與國際接軌的外貿企業(yè),我們早就在為低碳減排做好了準備?!?/span>
“一種絲綢面料清洗裝置”、“一種真絲加工前處理設備”、“一種絲綢面料表面烘干裝置”、“一種抗皺、抗靜電絲綢復合面料”……這幾年來,顧驍杰帶領的公司技術團隊攻克了多個技術難關,拿下十多項專利,取得了較好成效。
實踐中也證明,民營企業(yè)管理中有了二代力量的更多參與,傳統(tǒng)的絲綢中小型企業(yè)也會更多更快地接受和踐行技術進步和綠色發(fā)展的理念。這是助推行業(yè)蝶變的重要力量。
顧驍杰還談起參加的第一屆絲綢設計人才培養(yǎng)計劃,此后就對非遺中的設計等傳承內容多加關注。他認為,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技術進步與規(guī)模生產,使得現代化的制作工藝無論從產品質量還是生產效率上都遠超并且替代了傳統(tǒng)技藝,同時,更多傳統(tǒng)技藝與當代人漸行漸遠,這種重視與保護也早已超越了滿足現實需求的本身,更多的是內化為文明延續(xù)的承載。這兩種方面,如何更好地融合促進創(chuàng)新,這是年輕一代所要思考和行動的。
看得出,顧驍杰在前行的路上正不斷地打磨自己。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們相信,東方絲路上,這顆驍勇杰出的明珠在傳承的路上,會熠熠發(fā)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