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內外需的反向波動
來源:證.券.市.場.周.刊
作者:證.券.市.場.周.刊
時間:2011-09-27 08:44:59
盡管8月份肉類價格在下降,但CPI環(huán)比折年率仍達到3.5%。如果農產品價格上漲出現反復的話,9月份CPI環(huán)比折年率可能更高,CPI同比增長也有上升的可能。
PPI在過去三個月環(huán)比是下降的,但與貨幣緊縮的程度相比跌幅仍然偏小,甚至還不如2010年二季度的跌幅。不過相對于年初,PPI和CPI的環(huán)比通脹率平均值的下降幅度依然是很可觀的。
此外,工業(yè)低增長的情況已經持續(xù)了好幾個月,8月份工業(yè)環(huán)比折年率僅增長7%左右,如果第一、三產業(yè)正常增長的話,GDP環(huán)比折年率也會在這個水平。由于通脹率的絕對水平依然不低,所以通脹與增長的組合仍在惡化。
目前貨幣增長速度之低屬歷史罕見。8月份M2同比增長13.5%,接近2011年9月份12.9%的記錄最低水平。雖然8月份當月M2環(huán)比折年率增長仍有15%,但前7個月環(huán)比增長率非常低,即使未來幾個月M2環(huán)比折年率增長能達到14%左右,11月份M2的同比增速仍將低于12%。
由于缺乏詳細的數據,M2以外的流動性難以準確估計,在此情況下投資就是衡量流動性的次好指標。月報口徑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年率在過去幾個月可能低于10%。另一個度量流動性的指標是內需。由于今年前7個月貿易順差增長迅猛,內需(GDP減去順差)增長率是很低的。
綜合以上幾個度量,過去幾個月流動性情況應該是偏緊的。
在上世紀90年代,不論是總需求還是通脹率對貨幣的彈性都很大。名義總需求對M2的彈性高達1.7,特別是在從1994年的通脹轉變?yōu)?999年通縮這段時期,連通脹率對M2的彈性也大于1。
也就是說,在那段時期,總需求和通脹對貨幣數量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
但是最近幾年這種情況發(fā)生了逆轉。2009年貨幣數量迅猛增長,但是隨后的通脹也并不高;自2010年下半年以來貨幣緊縮非常猛烈,但總需求和通脹率的變化卻很小。
這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對于經濟的影響已經很弱,實際上緊縮的貨幣政策對抑制內需一直很有效。內需的環(huán)比折年率增速已經從2010年四季度的26.2%下降到了今年二季度的7.6%,甚至已經低于2008年三季度10%的內需增長。
從統(tǒng)計上看,M3對內需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保持著相對穩(wěn)定的領先關系。所以,近幾年貨幣和總需求關系變弱問題出在總需求和內需的變化差異上。從過去十幾年的經濟增長看,總需求增長率的波動要小于內需增長率的波動,也就是說,內需增長率的很大一部分波動被外需的反向波動吃掉了。特別是2009年以來,內需增長大起大落,但總需求增長變化卻不大。
這種內外需的反向波動關系在其他國家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但中國的這種反向波動特點要高于美國及其他一些國家,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匯率缺乏彈性。
如果外部經濟疲軟但不發(fā)生衰退,對中國反而非常有利。這有利于抑制商品價格,相對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增加國內供給,為內需的較快增長提供資源條件。
2010年三季度貨幣和財政政策的轉向,很快引起了通脹上升,被迫再次緊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外部經濟還比較強。目前的情況有所不同,外部經濟比較弱,如果中國實行與2010年三季度相當的政策,結果會大有不同。
如果外部經濟發(fā)生了類似2008年那樣的猛烈衰退,中國可能會出現一段時間的通貨緊縮。不過,從稍長時間來看對中國未必是壞事。按年度數據計算,2009年比2008年的貿易條件改善了近10%,由此帶來的國民收入增加超過GDP的2個百分點,而GDP增長率減慢最多1個百分點,國民財富的增長反而上升了。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教授
(esilk.net聲明:本網登載此文旨在傳遞更多行業(yè)資訊,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PPI在過去三個月環(huán)比是下降的,但與貨幣緊縮的程度相比跌幅仍然偏小,甚至還不如2010年二季度的跌幅。不過相對于年初,PPI和CPI的環(huán)比通脹率平均值的下降幅度依然是很可觀的。
此外,工業(yè)低增長的情況已經持續(xù)了好幾個月,8月份工業(yè)環(huán)比折年率僅增長7%左右,如果第一、三產業(yè)正常增長的話,GDP環(huán)比折年率也會在這個水平。由于通脹率的絕對水平依然不低,所以通脹與增長的組合仍在惡化。
目前貨幣增長速度之低屬歷史罕見。8月份M2同比增長13.5%,接近2011年9月份12.9%的記錄最低水平。雖然8月份當月M2環(huán)比折年率增長仍有15%,但前7個月環(huán)比增長率非常低,即使未來幾個月M2環(huán)比折年率增長能達到14%左右,11月份M2的同比增速仍將低于12%。
由于缺乏詳細的數據,M2以外的流動性難以準確估計,在此情況下投資就是衡量流動性的次好指標。月報口徑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年率在過去幾個月可能低于10%。另一個度量流動性的指標是內需。由于今年前7個月貿易順差增長迅猛,內需(GDP減去順差)增長率是很低的。
綜合以上幾個度量,過去幾個月流動性情況應該是偏緊的。
在上世紀90年代,不論是總需求還是通脹率對貨幣的彈性都很大。名義總需求對M2的彈性高達1.7,特別是在從1994年的通脹轉變?yōu)?999年通縮這段時期,連通脹率對M2的彈性也大于1。
也就是說,在那段時期,總需求和通脹對貨幣數量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
但是最近幾年這種情況發(fā)生了逆轉。2009年貨幣數量迅猛增長,但是隨后的通脹也并不高;自2010年下半年以來貨幣緊縮非常猛烈,但總需求和通脹率的變化卻很小。
這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對于經濟的影響已經很弱,實際上緊縮的貨幣政策對抑制內需一直很有效。內需的環(huán)比折年率增速已經從2010年四季度的26.2%下降到了今年二季度的7.6%,甚至已經低于2008年三季度10%的內需增長。
從統(tǒng)計上看,M3對內需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保持著相對穩(wěn)定的領先關系。所以,近幾年貨幣和總需求關系變弱問題出在總需求和內需的變化差異上。從過去十幾年的經濟增長看,總需求增長率的波動要小于內需增長率的波動,也就是說,內需增長率的很大一部分波動被外需的反向波動吃掉了。特別是2009年以來,內需增長大起大落,但總需求增長變化卻不大。
這種內外需的反向波動關系在其他國家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但中國的這種反向波動特點要高于美國及其他一些國家,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匯率缺乏彈性。
如果外部經濟疲軟但不發(fā)生衰退,對中國反而非常有利。這有利于抑制商品價格,相對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增加國內供給,為內需的較快增長提供資源條件。
2010年三季度貨幣和財政政策的轉向,很快引起了通脹上升,被迫再次緊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外部經濟還比較強。目前的情況有所不同,外部經濟比較弱,如果中國實行與2010年三季度相當的政策,結果會大有不同。
如果外部經濟發(fā)生了類似2008年那樣的猛烈衰退,中國可能會出現一段時間的通貨緊縮。不過,從稍長時間來看對中國未必是壞事。按年度數據計算,2009年比2008年的貿易條件改善了近10%,由此帶來的國民收入增加超過GDP的2個百分點,而GDP增長率減慢最多1個百分點,國民財富的增長反而上升了。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教授
(esilk.net聲明:本網登載此文旨在傳遞更多行業(yè)資訊,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