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通脹如虎,誰是罪魁禍首?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中.華.工.商.時.報
時間:2011-09-21 10:50:49
【編者按】通脹如虎。去年下半年以來,在原材料、勞動力成本等全線上漲,貨幣政策不斷緊縮的宏觀大背景下,處于競爭性行業(yè)的廣大民營企業(y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企業(yè)該如何化解這些風險和挑戰(zhàn)?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yè)協(xié)會又該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扮演什么角色?……針對這些焦點問題,本報從今日起,將圍繞"漲價:企業(yè)不可言說之痛"、"食品添加劑:妖魔化的背影"、"行業(yè)協(xié)會:企業(yè)共進退的"諾亞方舟"三大主題,陸續(xù)推出9篇"通脹壓力下的企業(yè)生存鏡像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肉蛋奶飛漲、果菜糧變貴、衣住行價增……"通脹"不再是一組組干癟的CPI數(shù)據(jù),而與尋常百姓家每天的柴米油鹽息息相關。
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今年1-8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5.6%。其中,7月份CPI同比上漲6.5%,創(chuàng)下37個月以來新高。雖然8月CPI回落0.3個百分點,降至6.2%,出現(xiàn)近4個月來首度漲幅回落,但考慮到中秋和國慶兩節(jié)的影響,9月、10月的CPI數(shù)據(jù)仍然不會低出多少。因此,要想實現(xiàn)全年CPI的調控目標難度仍然較大。
通脹什么時候才能結束,怎樣才能快點結束……在所有的追問和思考中,通脹是如何開始的或許是最有價值的命題,因為找到源頭方可"對癥下藥"。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室研究員吳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提出,不妨大些膽子啟用貨幣政策,用獨立的貨幣政策來穩(wěn)定幣值,通過"管好貨幣,放開價格"來治理通脹。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研究員王遠鴻認為,"人口紅利"、"要素紅利"的時代行將結束,接受相對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相對溫和的通貨膨脹,與此同時積極調整失衡經濟結構,是化解長期通脹壓力的根本之策。
長期輕農的失衡經濟結構
"調整失衡的經濟結構,是理清通脹的長久之計。"王遠鴻認為,由于國內外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本輪通脹成因較為復雜,包括國內外貨幣信貸投放過多的因素、國內生產成本上升的因素、豬糧等農產品價格飆升的因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整體上升帶來的輸入性因素等等。但通脹的源頭在于長期的經濟失衡,突出表現(xiàn)在:農業(yè)一直是經濟發(fā)展的短板,投資、消費和進出口比例的失衡。
從各月的CPI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不難看出,食品價格上漲是本輪通脹的最大主力。王遠鴻說,這暴露了農業(yè)在抵御風險方面能力較弱,而這恰恰是中國經濟發(fā)展模式醞釀的結果。
"目前中國經濟粗放式發(fā)展沒有根本改變,經濟發(fā)展主要依靠增加資本和資源投入,長期堅持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政策,有限資源高度向重工業(yè)傾斜,農業(yè)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本就稀缺的土地和水資源,稀缺性狀況進一步惡化。另外,中國農業(yè)仍屬于"靠天吃飯",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生產周期的掣肘。農業(yè)的弱質,使得任何自然災害、經濟環(huán)境變動等風險因素都極易引發(fā)農產品價格的波動。"王遠鴻說。
有一組數(shù)據(jù)支持了上述觀點,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由10多年前的1.58畝減少到1.38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淡水資源還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1/4,由于水污染嚴重,全國1/3的水體不適于灌溉,這注定中國農副產品價格上漲將成為長期不可回避的問題。
同時,在投資拉動經濟的發(fā)展模式中,高投入、高消耗、追求高增長率和大規(guī)模生產成為中國工業(yè)生產的特點。尤其是進入2000年以來,以住宅、汽車、家電等消費需求為主的消費升級,加入WTO后"世界工廠"地位的逐步形成,對能源、原材料等資源的依賴性不斷增強。
王遠鴻指出,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煤炭、鋼鐵、鐵礦石、氧化鋁、銅的第一消費大國,而另一方面國內能源原材料等初級產品的有效供給嚴重不足。能源、原材料對外依存度的不斷攀升,使得國際商品價格的擾動會較為迅速地傳導到國內,增加中國物價調控難度。
此外,隨著中國"人口紅利"、"要素紅利"的逐步消失,成本上升推動農產品以及工業(yè)原料價格上漲將成為必然。
王遠鴻分析,隨著中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人口紅利"逐漸接近尾聲,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狀況正在改變。新成長勞動力增速放緩,農村可轉移勞動力數(shù)量減少,勞動力素質整體提高,這些都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將長期存在。"而隨著資源環(huán)境約束加大、經濟發(fā)展方式的逐步轉變,國家加大資源價格和要素價格改革力度,企業(yè)以低廉的價格獲得水、電、石油等資源性產品和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所獲取的"要素紅利"也逐步減少。"
始于1994年的貨幣政策
在對本輪通脹的原因追尋中,幾乎所有人都提到了美國實施的一系列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吳慶表示,輸入型通貨膨脹都有其貨幣政策的基礎,本輪通脹的貨幣政策源頭要追溯到1994年。
1994年,人民幣貶值,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從5.7陡升到8.7,導致中國國內物價水平相對于美國市場忽然走低,在2005年匯改之前,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了10多年。中美之間持續(xù)的物價差異導致的直接結果便是中國企業(yè)大量向美國出口產品,賺取差價;中國對外貿易持續(xù)盈余;在貨幣上,美元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為了保護出口企業(yè)和維持高額出口,央行大量購買外幣,以此來保持本幣的低匯率。加之上世紀90年代的匯率政策,大量民間外匯轉化成了官方外匯儲備。
有管制的匯率,幫助中國積累了外匯儲備,讓中國出口企業(yè)贏得了"中國制造"的市場。然而,收進的外匯越來越多,央行就不得不發(fā)行更多的人民幣。"一般來說,央行按經濟增長14%的比例發(fā)放鈔票,但中國用來購買外匯的人民幣已經超過14%,有的年份甚至超過20%。"而這也直接促使人民銀行成為世界上最不賺錢的央行。
目前中國是外匯儲備最高的國家,在美聯(lián)儲采取一列類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后,中國不得不擔心美元貶值后中國持有的大量外匯儲備縮水,更嚴重的是,美國寬松貨幣政策釋放出的流動性變成"熱錢"流入中國,惡化中國國內本已高企的通脹。
吳慶說,在布雷頓森林體系(BWI)崩潰之后,美國已經不再有維護幣值的承諾,美聯(lián)儲的貨幣政策要義就是堅持美國利益,而中國利益與美國利益發(fā)生沖突時,不獨立的貨幣政策讓中國為美國政策埋單成為必然。"實際上,自"9·11事件"以來,美國實行的擴張性政策都不利于中國,這也是為什么人民幣升值壓力越來越大的原因。"
4萬億投資+10萬億貸款
"短期來看,4萬億投資和10萬億貸款是最近一輪通脹的重要推手,導致了貨幣供應M1、M2的大幅增長。"吳慶說,本輪通脹在2009年一季度就出現(xiàn)了征兆。
兩年4萬億元刺激經濟方案的出臺后,各地配合中央政策紛紛祭出救市措施,據(jù)媒體報道記錄:"北京未來2年社會投資達1萬億"、"上海4年投資1400億建設滬上鐵路"、"廣東2009年全社會投資將達2.37萬億"、"重慶3000億拉動內需"、"山東擬8000億投資計劃"、"河北投資5889億建設559個重點項目"、"四川8859億重建"、"江蘇2009年將完成3000億投資"、"海南3年將投資2070億擴大內需"……
與此同時,"新增貸款5萬億元以上"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信貸預期指標數(shù)字。吳慶回憶當時緊鑼密鼓的新增貸款:"2009年1月份的前20天,銀行業(yè)金融機構新增貸款達到9000億元。超過2008年12月份的增量7400億元,也刷新了2008年1月份新增貸款8036億元的天量紀錄。1月下旬,銀行業(yè)金融機構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速加快,增加了7200億元,全月新增貸款1.62萬億元。"
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講的便是抑制通脹與增長經濟的關系,而這或許是任何政府都需要面臨的權衡,防止短期政策對長期機制的破壞不失為需要把握的尺度。"2009年出現(xiàn)的放貸模式就猶如放水龍頭,放貸一定程度上演變成了任務,能不能收回來不再被考慮。"吳慶說。而在2002年-2005年銀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之前,商業(yè)銀行曾給放貸人增加了責任,放貸人必須負責將貸款收回來,而且是終身制,這一度讓放貸人不敢去放貸。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此后指出,2010年年中開始出現(xiàn)通脹苗頭,房地產泡沫聚集,資產價格上漲,這與2009年計劃5萬億信貸,最終投放9.6萬億有直接關系。
王遠鴻說,應對金融危機,4萬億投資+10萬億貸款使中國經濟在全球形勢低迷的狀態(tài)下迅速起暖回升,對就業(yè)、社會穩(wěn)定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大力度的刺激政策,導致物價上漲的基礎流動性空前擴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4萬億投資和10萬億貸款是本輪通脹最直接的導火線。
吳慶表示,目前4萬億投資和10萬億貸款對通脹的影響還在繼續(xù)耗散。"一般情況下,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大概會有1年的時滯,而緊縮的貨幣政策大概會有2年的時滯。"
以改革化解通脹
應對本輪通脹,在貨幣政策上時下采用了"蓄池子"的思路。吳慶解釋,"蓄水池"就是境外資金要進來的話,人民銀行希望把這些資金放在一個池子里,而不讓其泛濫到實體經濟中去,等到這些資金需要流回境外的時候,再將其從池子里放出去。"池子"有兩種,一是央行"對沖"基礎貨幣,把流動性鎖定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二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把流動性鎖定在商業(y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
然而,目前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利差,加上人民幣的升值預期,無風險的收益已經讓熱錢滿意,加息政策只會讓熱錢更加踴躍地進入中國,進一步加劇通脹。有數(shù)據(jù)顯示,單央行的對沖成本就高達每年數(shù)千億元,境內其他金融機構的損失尚難估計。
吳慶說,不妨大些膽子啟用貨幣政策,吳敬璉等人早先就提出"管好貨幣,放開價格"。穩(wěn)定幣值是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但首先是手握獨立的貨幣政策,不把貨幣決定權交給美聯(lián)儲。
王遠鴻分析,鑒于本輪物價上漲成因比較復雜,單純依靠貨幣政策的這種短期管理政策還不能完全適合對于物價的長期調整。目前貨幣政策效應已經顯現(xiàn),考慮到政策效應的滯后性,預計未來一段時期穩(wěn)健性貨幣政策會對物價產生更大的向下壓力。在世界經濟增長預期不明的背景下,貨幣政策的過度調整容易給宏觀經濟帶來負向沖擊,另外,目前的經濟增長需要內外需平衡發(fā)展,出口仍是重要一環(huán)。因此當前的貨幣政策應該繼續(xù)保持穩(wěn)健取向,重點在于提高貨幣政策的微調和前瞻,同時加大利用財稅政策、產業(yè)政策進行長期調節(jié)的力度。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上世紀90年代曾著文提出,如果市場化的過程還在延續(xù),超發(fā)的貨幣就會被消耗掉,而一旦市場化進程已經停止或延緩,就會引發(fā)通脹。"經濟改革是投入,經濟增長是產出,由于較長時間未能在體制轉軌上邁出關鍵步伐,潛在經濟增長率開始下降,這時應該放慢經濟增長預期。同時,進一步實施有魄力的改革舉措釋放潛在的增長率。"吳慶說。
吳慶指出,可以先通過改革擠掉GDP中的幾塊損失:一是浪費的GDP,沒給任何人帶來好處,比如公共設施的重復投資,一條馬路投資三次,GDP擴大三倍,但老百姓只獲得三分之一好處;二是揮霍的GDP,一些人任意支配另一些人的財富,比如部分三公經費;三是流失海外的GDP,沒給中國人帶來好處。例如外匯儲備三年損失一萬億,惠及了外國金融機構、央行、政府。
王遠鴻看來,應該適度降低對經濟高增長的預期,接受相對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相對溫和的通貨膨脹,與此同時積極推進結構調整和相關改革,這或許也是化解中國物價上漲長期壓力的根本之策。
(esilk.net聲明:本網(wǎng)登載此文旨在傳遞更多行業(yè)資訊,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肉蛋奶飛漲、果菜糧變貴、衣住行價增……"通脹"不再是一組組干癟的CPI數(shù)據(jù),而與尋常百姓家每天的柴米油鹽息息相關。
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今年1-8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5.6%。其中,7月份CPI同比上漲6.5%,創(chuàng)下37個月以來新高。雖然8月CPI回落0.3個百分點,降至6.2%,出現(xiàn)近4個月來首度漲幅回落,但考慮到中秋和國慶兩節(jié)的影響,9月、10月的CPI數(shù)據(jù)仍然不會低出多少。因此,要想實現(xiàn)全年CPI的調控目標難度仍然較大。
通脹什么時候才能結束,怎樣才能快點結束……在所有的追問和思考中,通脹是如何開始的或許是最有價值的命題,因為找到源頭方可"對癥下藥"。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室研究員吳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提出,不妨大些膽子啟用貨幣政策,用獨立的貨幣政策來穩(wěn)定幣值,通過"管好貨幣,放開價格"來治理通脹。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研究員王遠鴻認為,"人口紅利"、"要素紅利"的時代行將結束,接受相對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相對溫和的通貨膨脹,與此同時積極調整失衡經濟結構,是化解長期通脹壓力的根本之策。
長期輕農的失衡經濟結構
"調整失衡的經濟結構,是理清通脹的長久之計。"王遠鴻認為,由于國內外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本輪通脹成因較為復雜,包括國內外貨幣信貸投放過多的因素、國內生產成本上升的因素、豬糧等農產品價格飆升的因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整體上升帶來的輸入性因素等等。但通脹的源頭在于長期的經濟失衡,突出表現(xiàn)在:農業(yè)一直是經濟發(fā)展的短板,投資、消費和進出口比例的失衡。
從各月的CPI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不難看出,食品價格上漲是本輪通脹的最大主力。王遠鴻說,這暴露了農業(yè)在抵御風險方面能力較弱,而這恰恰是中國經濟發(fā)展模式醞釀的結果。
"目前中國經濟粗放式發(fā)展沒有根本改變,經濟發(fā)展主要依靠增加資本和資源投入,長期堅持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政策,有限資源高度向重工業(yè)傾斜,農業(yè)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本就稀缺的土地和水資源,稀缺性狀況進一步惡化。另外,中國農業(yè)仍屬于"靠天吃飯",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生產周期的掣肘。農業(yè)的弱質,使得任何自然災害、經濟環(huán)境變動等風險因素都極易引發(fā)農產品價格的波動。"王遠鴻說。
有一組數(shù)據(jù)支持了上述觀點,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由10多年前的1.58畝減少到1.38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淡水資源還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1/4,由于水污染嚴重,全國1/3的水體不適于灌溉,這注定中國農副產品價格上漲將成為長期不可回避的問題。
同時,在投資拉動經濟的發(fā)展模式中,高投入、高消耗、追求高增長率和大規(guī)模生產成為中國工業(yè)生產的特點。尤其是進入2000年以來,以住宅、汽車、家電等消費需求為主的消費升級,加入WTO后"世界工廠"地位的逐步形成,對能源、原材料等資源的依賴性不斷增強。
王遠鴻指出,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煤炭、鋼鐵、鐵礦石、氧化鋁、銅的第一消費大國,而另一方面國內能源原材料等初級產品的有效供給嚴重不足。能源、原材料對外依存度的不斷攀升,使得國際商品價格的擾動會較為迅速地傳導到國內,增加中國物價調控難度。
此外,隨著中國"人口紅利"、"要素紅利"的逐步消失,成本上升推動農產品以及工業(yè)原料價格上漲將成為必然。
王遠鴻分析,隨著中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人口紅利"逐漸接近尾聲,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狀況正在改變。新成長勞動力增速放緩,農村可轉移勞動力數(shù)量減少,勞動力素質整體提高,這些都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將長期存在。"而隨著資源環(huán)境約束加大、經濟發(fā)展方式的逐步轉變,國家加大資源價格和要素價格改革力度,企業(yè)以低廉的價格獲得水、電、石油等資源性產品和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所獲取的"要素紅利"也逐步減少。"
始于1994年的貨幣政策
在對本輪通脹的原因追尋中,幾乎所有人都提到了美國實施的一系列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吳慶表示,輸入型通貨膨脹都有其貨幣政策的基礎,本輪通脹的貨幣政策源頭要追溯到1994年。
1994年,人民幣貶值,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從5.7陡升到8.7,導致中國國內物價水平相對于美國市場忽然走低,在2005年匯改之前,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了10多年。中美之間持續(xù)的物價差異導致的直接結果便是中國企業(yè)大量向美國出口產品,賺取差價;中國對外貿易持續(xù)盈余;在貨幣上,美元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為了保護出口企業(yè)和維持高額出口,央行大量購買外幣,以此來保持本幣的低匯率。加之上世紀90年代的匯率政策,大量民間外匯轉化成了官方外匯儲備。
有管制的匯率,幫助中國積累了外匯儲備,讓中國出口企業(yè)贏得了"中國制造"的市場。然而,收進的外匯越來越多,央行就不得不發(fā)行更多的人民幣。"一般來說,央行按經濟增長14%的比例發(fā)放鈔票,但中國用來購買外匯的人民幣已經超過14%,有的年份甚至超過20%。"而這也直接促使人民銀行成為世界上最不賺錢的央行。
目前中國是外匯儲備最高的國家,在美聯(lián)儲采取一列類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后,中國不得不擔心美元貶值后中國持有的大量外匯儲備縮水,更嚴重的是,美國寬松貨幣政策釋放出的流動性變成"熱錢"流入中國,惡化中國國內本已高企的通脹。
吳慶說,在布雷頓森林體系(BWI)崩潰之后,美國已經不再有維護幣值的承諾,美聯(lián)儲的貨幣政策要義就是堅持美國利益,而中國利益與美國利益發(fā)生沖突時,不獨立的貨幣政策讓中國為美國政策埋單成為必然。"實際上,自"9·11事件"以來,美國實行的擴張性政策都不利于中國,這也是為什么人民幣升值壓力越來越大的原因。"
4萬億投資+10萬億貸款
"短期來看,4萬億投資和10萬億貸款是最近一輪通脹的重要推手,導致了貨幣供應M1、M2的大幅增長。"吳慶說,本輪通脹在2009年一季度就出現(xiàn)了征兆。
兩年4萬億元刺激經濟方案的出臺后,各地配合中央政策紛紛祭出救市措施,據(jù)媒體報道記錄:"北京未來2年社會投資達1萬億"、"上海4年投資1400億建設滬上鐵路"、"廣東2009年全社會投資將達2.37萬億"、"重慶3000億拉動內需"、"山東擬8000億投資計劃"、"河北投資5889億建設559個重點項目"、"四川8859億重建"、"江蘇2009年將完成3000億投資"、"海南3年將投資2070億擴大內需"……
與此同時,"新增貸款5萬億元以上"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信貸預期指標數(shù)字。吳慶回憶當時緊鑼密鼓的新增貸款:"2009年1月份的前20天,銀行業(yè)金融機構新增貸款達到9000億元。超過2008年12月份的增量7400億元,也刷新了2008年1月份新增貸款8036億元的天量紀錄。1月下旬,銀行業(yè)金融機構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速加快,增加了7200億元,全月新增貸款1.62萬億元。"
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講的便是抑制通脹與增長經濟的關系,而這或許是任何政府都需要面臨的權衡,防止短期政策對長期機制的破壞不失為需要把握的尺度。"2009年出現(xiàn)的放貸模式就猶如放水龍頭,放貸一定程度上演變成了任務,能不能收回來不再被考慮。"吳慶說。而在2002年-2005年銀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之前,商業(yè)銀行曾給放貸人增加了責任,放貸人必須負責將貸款收回來,而且是終身制,這一度讓放貸人不敢去放貸。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此后指出,2010年年中開始出現(xiàn)通脹苗頭,房地產泡沫聚集,資產價格上漲,這與2009年計劃5萬億信貸,最終投放9.6萬億有直接關系。
王遠鴻說,應對金融危機,4萬億投資+10萬億貸款使中國經濟在全球形勢低迷的狀態(tài)下迅速起暖回升,對就業(yè)、社會穩(wěn)定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大力度的刺激政策,導致物價上漲的基礎流動性空前擴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4萬億投資和10萬億貸款是本輪通脹最直接的導火線。
吳慶表示,目前4萬億投資和10萬億貸款對通脹的影響還在繼續(xù)耗散。"一般情況下,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大概會有1年的時滯,而緊縮的貨幣政策大概會有2年的時滯。"
以改革化解通脹
應對本輪通脹,在貨幣政策上時下采用了"蓄池子"的思路。吳慶解釋,"蓄水池"就是境外資金要進來的話,人民銀行希望把這些資金放在一個池子里,而不讓其泛濫到實體經濟中去,等到這些資金需要流回境外的時候,再將其從池子里放出去。"池子"有兩種,一是央行"對沖"基礎貨幣,把流動性鎖定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二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把流動性鎖定在商業(y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
然而,目前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利差,加上人民幣的升值預期,無風險的收益已經讓熱錢滿意,加息政策只會讓熱錢更加踴躍地進入中國,進一步加劇通脹。有數(shù)據(jù)顯示,單央行的對沖成本就高達每年數(shù)千億元,境內其他金融機構的損失尚難估計。
吳慶說,不妨大些膽子啟用貨幣政策,吳敬璉等人早先就提出"管好貨幣,放開價格"。穩(wěn)定幣值是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但首先是手握獨立的貨幣政策,不把貨幣決定權交給美聯(lián)儲。
王遠鴻分析,鑒于本輪物價上漲成因比較復雜,單純依靠貨幣政策的這種短期管理政策還不能完全適合對于物價的長期調整。目前貨幣政策效應已經顯現(xiàn),考慮到政策效應的滯后性,預計未來一段時期穩(wěn)健性貨幣政策會對物價產生更大的向下壓力。在世界經濟增長預期不明的背景下,貨幣政策的過度調整容易給宏觀經濟帶來負向沖擊,另外,目前的經濟增長需要內外需平衡發(fā)展,出口仍是重要一環(huán)。因此當前的貨幣政策應該繼續(xù)保持穩(wěn)健取向,重點在于提高貨幣政策的微調和前瞻,同時加大利用財稅政策、產業(yè)政策進行長期調節(jié)的力度。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上世紀90年代曾著文提出,如果市場化的過程還在延續(xù),超發(fā)的貨幣就會被消耗掉,而一旦市場化進程已經停止或延緩,就會引發(fā)通脹。"經濟改革是投入,經濟增長是產出,由于較長時間未能在體制轉軌上邁出關鍵步伐,潛在經濟增長率開始下降,這時應該放慢經濟增長預期。同時,進一步實施有魄力的改革舉措釋放潛在的增長率。"吳慶說。
吳慶指出,可以先通過改革擠掉GDP中的幾塊損失:一是浪費的GDP,沒給任何人帶來好處,比如公共設施的重復投資,一條馬路投資三次,GDP擴大三倍,但老百姓只獲得三分之一好處;二是揮霍的GDP,一些人任意支配另一些人的財富,比如部分三公經費;三是流失海外的GDP,沒給中國人帶來好處。例如外匯儲備三年損失一萬億,惠及了外國金融機構、央行、政府。
王遠鴻看來,應該適度降低對經濟高增長的預期,接受相對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相對溫和的通貨膨脹,與此同時積極推進結構調整和相關改革,這或許也是化解中國物價上漲長期壓力的根本之策。
(esilk.net聲明:本網(wǎng)登載此文旨在傳遞更多行業(yè)資訊,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