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必過于擔心出口下滑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9-03-25 10:36:00
出口增長是因為經濟增長,但出口增長卻不導致經濟增長。這是全球化的熱衷者、牛津大學經濟系的波爾索(An drea Boltho)教授在詳細考察了二戰(zhàn)以來日本經濟發(fā)展狀況之后得出的結論。
這句話,似乎對我們看待中國目前的出口貿易現(xiàn)狀有所啟示。海關總署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1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為1418億美元,同比下降29%,其中出口904.5億美元,同比下降17.5%,創(chuàng)下1996年以來的最大跌幅。這個數(shù)據(jù)的確不容樂觀,我們也必須看到限制今年出口貿易的各種客觀情況:歐美受經濟危機影響而導致需求降低,對外貿易摩擦不斷升溫,以及來自其他新興國家的競爭等等因素都在客觀上對出口貿易形成阻礙。
由此,擔心出口貿易的人越來越多,讓人民幣貶值從而拯救出口貿易的呼聲也逐漸高漲。不過,需要厘清的兩個基本問題也接踵而至:首先,匯率與外貿出口額是否如慣常所認為的那樣程單純的反比關系;其次,外貿出口與經濟增長在多大程度上有必然聯(lián)系?
結論似乎顯而易見,匯率與出口、出口與經濟發(fā)展之間并不能簡單地畫上等號。經濟學界對二戰(zhàn)后各國的“發(fā)展模式”研究中,在這一點基本達成了共識:出口是經濟增長的引擎,新興國家的貿易增長對其經濟發(fā)展尤其重要。但是,出口是經濟增長的充分條件,卻不是必要條件。
就以波爾索所描述的戰(zhàn)后的日本經濟發(fā)展為例。在其經濟增長最為迅速的1952至1973年,GDP增幅達到9%。然而這一時期日本仍舊實行的自明治維新以來的高關稅保護政策,依靠國內市場需求的大幅增長,帶動了大量生產,從而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這為其自20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在國際市場的全面崛起埋下伏筆。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往前推算,日本的出口額增長率都明顯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不過,容易被忽略的一個事實是,日本在高出口額的同時,國內市場的增長率更為引人注目。例如汽車業(yè),日本在20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在工業(yè)用車方面有少量進口,但曾經一度中斷,直到六十年代才再度進口,并且數(shù)量遠遠小于出口量。其前提也是滿足國內汽車需求的基礎之上,而出口也更像是國內市場的某種延伸。
實際上,不但是汽車,在鐘表、機械、電子工業(yè)等領域,國內大幅生產的時間和大量出口的時間都相差了8至13年。這些日本國際市場上的強項,都是在國內市場完全成熟的情況下才開始向海外生長的。而反觀中國的國內市場,如果不是因為受到產業(yè)結構、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等等因素的制約,其實與日本不乏可比性,理應具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此外,國際市場需求減弱,首先將影響高檔產品的需求,而中國出口的產品主要屬于中低檔,六成左右屬于日用消費品。按照經濟學的商品屬性,應當被劃歸為“吉芬物品”(Giffen goods)一類的低端商品,在價格上升的情況下,需求反而會有上升。這部分產品的出口不僅不會因為經濟衰退而減少消費需求,反而可能由于低收入水平人群增加而擴大消費面。事實也證明,在外部需求減弱的情況下,我國一般貿易出口價格漲幅基本穩(wěn)定,去年年底月度出口價格保持在15%到20%,并出現(xiàn)逆勢增長的勢頭。并且,考慮到國際經濟在下半年可能出現(xiàn)止跌回穩(wěn),中國出口貿易很有可能將在2009年下半年出現(xiàn)好轉,保持全年正增長。
再回過頭來看日本。日元的實質購買力在日本外貿出口“大躍進”的日子里卻沒有被低估,走勢甚至強于美元。戰(zhàn)后數(shù)十年里,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1949年以來一直有增無減,匯率指數(shù)更是在1988年達到了1949年的兩倍以上。從日本的經驗不難看出,低匯率顯然不意味著高出口。事實上,溫家寶總理在前不久“兩會”閉幕后的記者會上一再強調,中國政府將保持人民幣幣值的基本穩(wěn)定。此語雖暗含針對美國財長指責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的回應,但我們也應該從中看到政府在匯率市場化上的決心,另外,對于降低匯率能不能救出口、出口在多大程度上能救經濟,其實我們心里早就有了譜。
當然,出口對于保持我國外貿穩(wěn)定、保就業(yè)的意義重大,但影響出口的更多是國際供求關系和產品自身質量而非價格競爭。此外,國內市場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與之相較,出口并非關鍵,對于出口額一時的下降也不需感到焦慮。
信息來源:21世紀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