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袁仄:中國絲綢“鳳凰涅槃”的戰(zhàn)略拷問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7-07-25 09:19:00
中國絲綢“鳳凰涅槃”的戰(zhàn)略拷問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 袁仄
傳說,鳳凰在熊熊的烈火中自焚,又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中國絲綢就是這樣的一只“火鳳凰”?! ?br>
新世紀剛剛開始的第五個年頭,中國的紡織服裝業(yè)以一種不確定的音調拉開帷幕———后配額時代。事實上,當這個時代剛剛開始的時候,沒有人擔心絲綢產業(yè)在世界上的競爭力會受到削弱?! ?br>
一家專業(yè)報紙預見到:“這是最好的時期,也是最壞的時期,我們的前途無量,同時又感到希望的渺茫。這就是中國絲綢產業(yè)尷尬的現(xiàn)實,一個產業(yè)自身的力量在這種強大的文化和市場面前顯得有些渺小?!币粋€有著七千年絲綢歷史的大國、一個曾經讓世界垂涎欲滴的絲綢強國,是否甘于被淪為世界的絲綢加工廠(OEM),是否最終在整個絲綢高端領域全軍覆沒?
毋庸置疑,一個民族產業(yè)正面臨著新生前的陣痛。中國絲綢產業(yè)要保持強大的競爭力并取得更大的發(fā)展,需要也必須重獲新生。
沉重的“雞肋效應”
我國絲綢制品出口主要以來樣、來料加工為主,這些企業(yè)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外加工企業(yè),一類是內銷加工企業(yè)。外加工企業(yè)在長期的對外加工中,取得了很多的優(yōu)勢。其一,具有巨大的資金實力,擁有漂亮的廠房、完備的流水線;其二,擁有非常精良的技術工人,它們的加工水準非常高,國際大牌的產品往往出自它們之手;其三,對國外的品牌比較熟悉,往往能夠接觸到最新的國際流行資訊。它們甚至成為某一地區(qū)的支柱產業(yè),足以影響一個區(qū)域的經濟?!?br>
就在整個行業(yè)唱響品牌國際化的時候,它們已經用自己的方式在國際上博弈了很久。這種博弈在某種程度上是殘酷的,但也是穩(wěn)妥的。雖然低廉的加工費與國際成品價的巨大差距令這些企業(yè)老總們心理并不平衡,但它們靠對外加工確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并且樂不思蜀———它們對國內市場或者無所適從,或者淺嘗輒止,或者無功而返,所以,它們既不屬于所謂國際市場的品牌企業(yè),也一直處于國內市場的視線之外。它們在本質上是與思考絕緣的“軀干型”企業(yè)?! ≈袊z綢產業(yè)長期的OEM之路似乎成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中國絲綢企業(yè)從“軀干型”走向“頭腦型”,路漫漫其修遠兮!
慣性思維的危機
在絲綢專賣店里,一位時髦女郎拿著一件絲綢服裝問:有沒有大號的?給我媽媽買一件。這樣的詢問每天都有,年輕消費者將絲綢服裝視作老人服裝,“款式老”、“樣子舊”。
其實,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決定了一種消費模式的改變,誰都無可否認,與傳統(tǒng)截然不同的新人類將成為新的個性消費模式的主宰。中國絲綢企業(yè)在棉毛化纖的重壓之下居然“忠誠地服務”于中老年消費者,他們的產品模式與新人類的消費觀念的隔閡卻越來越大了?! ?br>
一項市場調查顯示,消費者已經由最初的相信絲綢服裝能夠帶來舒適和高品質的保證,發(fā)展到已經越來越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近乎冷漠的虛偽關懷?!澳阍絹碓诫y以相信絲綢到底能夠為我們帶來了什么?”這項調查不知會震撼多少絲綢人的心,他們賴以驕傲的國寶絲綢原來是那么脆弱?! ?br>
個性化消費要求的是一種真正身心舒暢的時尚體驗。而現(xiàn)在,絲綢產品似乎越來越不能提供給人們這種預期,不是企業(yè)家不想提供,而是他們沒有能力提供。中國絲綢企業(yè)的慣性太強大了。思維的慣性、審美的慣性、營銷模式的慣性……當絲綢企業(yè)的慣性跟不上社會的變化的時候,危機就出現(xiàn)了?! ?br>
中國絲綢缺什么
在中國的絲綢領域,總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意大利品牌會給人完美無缺的震撼力,而看中國的絲綢產品,卻總感覺到似乎缺少了什么,到底缺少的是什么?
答曰:文化。
在現(xiàn)今的個性消費時代,消費開始由具體走向抽象,文化成為消費的更高境界。而一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恰恰體現(xiàn)在文化的塑造力上。對于絲綢品牌來說,其實要肩負起重新培育中國絲綢文化在全民以及在世界的影響力,這是目前中國絲綢品牌亟待解決的問題———文化訴求應該更加國際化,更加多元化,更加民族化?! ?br>
時下創(chuàng)導的創(chuàng)意文化產業(yè)正是我們振興絲綢的新契機,今天的新經濟就是要用大腦替代手的經濟:即所謂“人才經濟”、“注意力經濟”、“創(chuàng)造力經濟”——它們都應在絲綢行業(yè)里充分體現(xiàn)。
信息來源:中國服飾報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 袁仄
傳說,鳳凰在熊熊的烈火中自焚,又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中國絲綢就是這樣的一只“火鳳凰”?! ?br>
新世紀剛剛開始的第五個年頭,中國的紡織服裝業(yè)以一種不確定的音調拉開帷幕———后配額時代。事實上,當這個時代剛剛開始的時候,沒有人擔心絲綢產業(yè)在世界上的競爭力會受到削弱?! ?br>
一家專業(yè)報紙預見到:“這是最好的時期,也是最壞的時期,我們的前途無量,同時又感到希望的渺茫。這就是中國絲綢產業(yè)尷尬的現(xiàn)實,一個產業(yè)自身的力量在這種強大的文化和市場面前顯得有些渺小?!币粋€有著七千年絲綢歷史的大國、一個曾經讓世界垂涎欲滴的絲綢強國,是否甘于被淪為世界的絲綢加工廠(OEM),是否最終在整個絲綢高端領域全軍覆沒?
毋庸置疑,一個民族產業(yè)正面臨著新生前的陣痛。中國絲綢產業(yè)要保持強大的競爭力并取得更大的發(fā)展,需要也必須重獲新生。
沉重的“雞肋效應”
我國絲綢制品出口主要以來樣、來料加工為主,這些企業(yè)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外加工企業(yè),一類是內銷加工企業(yè)。外加工企業(yè)在長期的對外加工中,取得了很多的優(yōu)勢。其一,具有巨大的資金實力,擁有漂亮的廠房、完備的流水線;其二,擁有非常精良的技術工人,它們的加工水準非常高,國際大牌的產品往往出自它們之手;其三,對國外的品牌比較熟悉,往往能夠接觸到最新的國際流行資訊。它們甚至成為某一地區(qū)的支柱產業(yè),足以影響一個區(qū)域的經濟?!?br>
就在整個行業(yè)唱響品牌國際化的時候,它們已經用自己的方式在國際上博弈了很久。這種博弈在某種程度上是殘酷的,但也是穩(wěn)妥的。雖然低廉的加工費與國際成品價的巨大差距令這些企業(yè)老總們心理并不平衡,但它們靠對外加工確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并且樂不思蜀———它們對國內市場或者無所適從,或者淺嘗輒止,或者無功而返,所以,它們既不屬于所謂國際市場的品牌企業(yè),也一直處于國內市場的視線之外。它們在本質上是與思考絕緣的“軀干型”企業(yè)?! ≈袊z綢產業(yè)長期的OEM之路似乎成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中國絲綢企業(yè)從“軀干型”走向“頭腦型”,路漫漫其修遠兮!
慣性思維的危機
在絲綢專賣店里,一位時髦女郎拿著一件絲綢服裝問:有沒有大號的?給我媽媽買一件。這樣的詢問每天都有,年輕消費者將絲綢服裝視作老人服裝,“款式老”、“樣子舊”。
其實,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決定了一種消費模式的改變,誰都無可否認,與傳統(tǒng)截然不同的新人類將成為新的個性消費模式的主宰。中國絲綢企業(yè)在棉毛化纖的重壓之下居然“忠誠地服務”于中老年消費者,他們的產品模式與新人類的消費觀念的隔閡卻越來越大了?! ?br>
一項市場調查顯示,消費者已經由最初的相信絲綢服裝能夠帶來舒適和高品質的保證,發(fā)展到已經越來越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近乎冷漠的虛偽關懷?!澳阍絹碓诫y以相信絲綢到底能夠為我們帶來了什么?”這項調查不知會震撼多少絲綢人的心,他們賴以驕傲的國寶絲綢原來是那么脆弱?! ?br>
個性化消費要求的是一種真正身心舒暢的時尚體驗。而現(xiàn)在,絲綢產品似乎越來越不能提供給人們這種預期,不是企業(yè)家不想提供,而是他們沒有能力提供。中國絲綢企業(yè)的慣性太強大了。思維的慣性、審美的慣性、營銷模式的慣性……當絲綢企業(yè)的慣性跟不上社會的變化的時候,危機就出現(xiàn)了?! ?br>
中國絲綢缺什么
在中國的絲綢領域,總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意大利品牌會給人完美無缺的震撼力,而看中國的絲綢產品,卻總感覺到似乎缺少了什么,到底缺少的是什么?
答曰:文化。
在現(xiàn)今的個性消費時代,消費開始由具體走向抽象,文化成為消費的更高境界。而一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恰恰體現(xiàn)在文化的塑造力上。對于絲綢品牌來說,其實要肩負起重新培育中國絲綢文化在全民以及在世界的影響力,這是目前中國絲綢品牌亟待解決的問題———文化訴求應該更加國際化,更加多元化,更加民族化?! ?br>
時下創(chuàng)導的創(chuàng)意文化產業(yè)正是我們振興絲綢的新契機,今天的新經濟就是要用大腦替代手的經濟:即所謂“人才經濟”、“注意力經濟”、“創(chuàng)造力經濟”——它們都應在絲綢行業(yè)里充分體現(xiàn)。
信息來源:中國服飾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