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科研經費不足 “新絲綢之路”迷失重慶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7-04-05 09:09:00
困繞高校科研的資金問題,絕不僅僅只是西南大學蠶桑實驗室一家。前不久在重慶召開的全國高校科技工作會議上,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武貴龍表示,國家對高校科技投入長期不足,已經嚴重制約了高??萍純?yōu)勢和潛力的發(fā)揮。2005年我國高校R&D(研究與開發(fā))經費總額為242.3億元,僅占全社會R&D經費投入的9.9%。而OECD(經濟合作發(fā)展組織)國家的這個比例,一般是我國的2~5倍。高??萍冀涃M的不足嚴重制約了高??蒲性O施、研究隊伍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導致高校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及原創(chuàng)性成果較少。
來自重慶市教委的數據表明,2006年,全市高校科研總經費達到歷史最高點,為8.8億多元,其中政府投入約4.4億多元,企業(yè)投入約3.8億元。這8億多元資金投入到全市57所高校,平均每所高校將只有0.154億元科研資金。這樣的資金投入對于稍大的單個科研項目,都無異于杯水車薪。
向世界宣布成果之后
會場上無奈的沉默
3月29日上午,西南大學蠶桑學重點實驗室。
“重慶的家蠶基因研究進入到蛋白質組階段,是守住這個已被搶占的戰(zhàn)略制高點,還是拱手讓人,將取決于有關方面資金的投入。”在簡陋的會議室里,從北京趕來的國家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副司長賈敬敦面對著演示屏,神情凝重。
會場上,端坐著這個農業(yè)部重點實驗室?guī)缀跛械目茖W家,還包括西南大學校長王小佳在內的校方高層人士,以及來自重慶市科委等相關部門負責人。聞聽此言,大家一時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去年1月2日,同樣是在這個實驗室內,涌動著的卻是歡呼、掌聲還有喜悅的淚水。就在那一天,家蠶基因芯片與表達圖譜在此誕生。一張只有幾平方厘米的芯片載體上匯集著家蠶一個細胞上的2.2萬個基因,每個基因分別有自己的圖譜———中國科學家再次向世人展示著科學的神奇。隨即,此項成果毫無爭議地進入“2006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并排名第一。
早在2003年11月15日,中科院和重慶市政府聯合向世界宣布:中國科學家成功繪制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這一里程碑式的科學成就,是繼人類基因組1%測序工作、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和精細圖完成之后,我國向人類貢獻的第三大基因研究成果。
次年12月10日,包括這些重要成果的研究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在這本由愛迪生于1880年創(chuàng)辦的世界頂級科學類權威學術期刊上,100多年來,中國人終于實現了蠶業(yè)論文零的突破。
而這一切,均源自于1995年西南大學首先提出的“中國家蠶基因組計劃”設想。
開啟“新絲綢之路”
重慶人讓日本后悔
2002年,在日本召開的第一屆國際鱗翅目昆蟲基因組研討會上,確定由中國和日本共同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但日本靠著在基因領域的優(yōu)勢,于2003年4月終止了家蠶基因組的國際合作,宣稱要進行單方面研究,并把2003年定為“從日本出發(fā)的新絲綢之路元年”。
家蠶基因組對于我國蠶絲產業(yè)和蠶絲文化來說至關重要。在“非典”時期不便立項的條件下,蠶學重點實驗室完全依靠自籌資金,聯合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于同年6月緊急啟動家蠶全基因組測序。那一次幾乎是孤注一擲,最終,以各種渠道籌集的6000萬資金到位。
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爭,在中日兩國的科技工作者中悄然展開。
“當時,整個實驗室的科研人員都憋著一股氣。大家發(fā)誓要趕在日本之前把課題攻下來。”主攻轉基因方向的博士徐漢?;貞浧甬敃r的情景依舊熱血澎湃。項目啟動后,400多名工作人員實行的是全封閉作業(yè),每天從早上9點開始,凌晨兩點結束,實驗室的過道上就鋪著睡墊,吃喝拉撒全在實驗樓。實驗室的墻上甚至掛著“家蠶基因組測序倒計時牌”。
這是一場和時間的戰(zhàn)斗。僅僅5個月后的11月15日上午,重慶高新區(qū)火炬大廈,重慶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奇帆向全世界宣布:世界上第一張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已由中國科學家成功繪制完成。自此,“21世紀新絲綢之路”終于從中國出發(fā)。
日本的一位基因組關鍵人物在賀信中除了表示祝賀外,還特別提到:“對于中日之間沒能取得合作,非常遺憾,非常后悔?!?br>
“分娩”過程遇陣痛
兩個億難住科學家
“大家都說是里程碑式的貢獻,在我個人看來,這個里程碑上面寫的是零公里。”作為項目負責人,夏慶友教授一再強調這話并非完全謙虛。
他解釋,家蠶基因芯片與表達圖譜完成后,各種數據成果將會陸續(xù)對外公布,這也是國際通行的慣例。某種意義上,中國在取得階段性成果后,重新又與別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這一目標的完成,標志著項目研究必然進入到下一階段———蛋白質組學。
蛋白質組學研究才是真正意義上產業(yè)化的開始。換句話說,家蠶基因研究“十月懷胎”最終要“一朝分娩”,并進入產業(yè)化階段,只有跨越了這個階段,才算真正完成。
“但這最后的‘分娩’過程現在卻遇到了陣痛?!毙鞚h福坦言,現在的壓力太大了。他所指的壓力來自于兩個方面,首先是包括研究設備、研發(fā)平臺、人才引進在內的投入問題;其次是來自于世界各國的加速追趕。
對前者,他引用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副司長賈敬敦的話說就是———“沒有1~2億元的投入,就無法進行蛋白質組的深入研究,重慶在家蠶基因研究方面的成果只能拱手讓人”。
而對于后者,他更是憂心忡忡。“只要有資金保證,日本能迅速完成我們獲得的一切成果。時間絕對不會超過一年?!睆膶I(yè)角度來講,基因組序列數據本身像“一本天書”,只有當它們被科學家注釋之后,人們才能讀懂和利用?,F在,家蠶功能基因組的研究已經成為新一輪國際競爭的熱點。而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追趕的目標。
重點實驗室的尷尬
衛(wèi)生間辦公占一半
據蠶桑學實驗室研究員代方銀教授介紹,蠶桑家蠶基因組計劃是國家“973”重點項目,當時國家總投資不過3000萬元,2006年新立項之后再度獲得1100萬元科研資金,之后斷斷續(xù)續(xù)有各種資金注入,“但總額大概也就5000萬元左右?!?br>
以家蠶基因芯片為例,整個研發(fā)過程真正投入的資金大概只有500萬元。代教授略帶沉重地說,目前實驗室功能基因組的研發(fā)平臺相對較好,但是如果進入蛋白質組的研究,那么現有的條件和投入就遠遠不夠了。
楊光偉,西南大學科研處處長,作為一個“學??蒲械姆照摺?,科研資金的缺乏,一直是他焦心憂慮之所在。他說,高??蒲匈Y金來源,主要來自3個方面:國家、地方、高校。家蠶基因項目雖然是國家重點項目,科技部也給予了大力支持,但這種支持只是“指導性投入”,更多還需要“地方科技管理部門以及產業(yè)的投入”。
家蠶基因項目目前最大的困難在于,要想進一步爭取國家投入,就“必須先把項目做起來,形成一個基礎”,然后才能爭取立項?!皼]有基礎,就這么憑空立項,是不可想象的?!睏钫f,要進行蛋白質組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投入,而目前這方面幾乎是空白。
在家蠶基因蛋白質組的研究上,西南大學面臨兩難的境遇?!耙换I莫展。目前我們只能從已經立項的科研項目中擠出一點資金緩慢進行?!睏钫f。
而就是在這所已取得累累碩果的世界知名的實驗室里,有著令人難以想象的場景:一個公共衛(wèi)生間,一堵墻將其隔成里外兩間,外間擺放著復印機及其他辦公設備,只有里間才是真正的“方便”之地。打印科研材料和上廁所,都要進同一個門。
因實驗室辦公場地有限,一個辦公室內,竟然擠著8個副教授。即使在如此條件下,代方銀副教授仍堅持認為,所有的科研人員都毫無怨言。但以目前的條件,要實現科技部給他們定下的科研方向和目標,真是太難太難了。
按照科技部的意見,蠶桑實驗室“必須全力保住已經取得的領先優(yōu)勢,并要迅速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
“重慶有那么多的大型企業(yè),能否拿出一部分資金支持這樣一個重點項目?”賈敬敦也意識到了蠶桑實驗室目前面臨的尷尬。這位科班出身的博士官員,異常冷靜地指出,像家蠶基因這種全新的科研成果,即使在全國也找不出多少。西南大學能取得,是整個重慶的驕傲。重慶有責任也有義務將這樣的優(yōu)勢保持并發(fā)揚。
對此,西南大學校長王小佳堅定地表示,作為學校的重點學科,支持蠶桑實驗室的深入研究責無旁貸。但對于這樣一個重大項目,學校的支持是極其有限的,他強烈地希望“市里能夠給予專項基金”。
家蠶基因項目遭遇資金瓶頸
有著7000年悠久歷史的養(yǎng)蠶繅絲技術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fā)明,舉世聞名的古“絲綢之路”由此開創(chuàng)。自1970年蠶繭產量再次超過日本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蠶業(yè)生產中心。然而,蠶業(yè)科技近百年的發(fā)展,主要技術體系為日本所構建,我國蠶學基礎研究明顯落后,蠶絲質量差、效益低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隨著“基因組”時代的來臨,“絲綢之路”的背景不再是沙漠和駱駝,而是現代科技和基因知識產權的國際競爭。中國家蠶基因組計劃的實施,使得21世紀的“新絲綢之路”再次從中國重慶開始。
但這一次,“新絲綢之路”會不會在資金的瓶頸中迷失呢?
信息來源: 時代信報
來自重慶市教委的數據表明,2006年,全市高校科研總經費達到歷史最高點,為8.8億多元,其中政府投入約4.4億多元,企業(yè)投入約3.8億元。這8億多元資金投入到全市57所高校,平均每所高校將只有0.154億元科研資金。這樣的資金投入對于稍大的單個科研項目,都無異于杯水車薪。
向世界宣布成果之后
會場上無奈的沉默
3月29日上午,西南大學蠶桑學重點實驗室。
“重慶的家蠶基因研究進入到蛋白質組階段,是守住這個已被搶占的戰(zhàn)略制高點,還是拱手讓人,將取決于有關方面資金的投入。”在簡陋的會議室里,從北京趕來的國家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副司長賈敬敦面對著演示屏,神情凝重。
會場上,端坐著這個農業(yè)部重點實驗室?guī)缀跛械目茖W家,還包括西南大學校長王小佳在內的校方高層人士,以及來自重慶市科委等相關部門負責人。聞聽此言,大家一時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去年1月2日,同樣是在這個實驗室內,涌動著的卻是歡呼、掌聲還有喜悅的淚水。就在那一天,家蠶基因芯片與表達圖譜在此誕生。一張只有幾平方厘米的芯片載體上匯集著家蠶一個細胞上的2.2萬個基因,每個基因分別有自己的圖譜———中國科學家再次向世人展示著科學的神奇。隨即,此項成果毫無爭議地進入“2006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并排名第一。
早在2003年11月15日,中科院和重慶市政府聯合向世界宣布:中國科學家成功繪制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這一里程碑式的科學成就,是繼人類基因組1%測序工作、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和精細圖完成之后,我國向人類貢獻的第三大基因研究成果。
次年12月10日,包括這些重要成果的研究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在這本由愛迪生于1880年創(chuàng)辦的世界頂級科學類權威學術期刊上,100多年來,中國人終于實現了蠶業(yè)論文零的突破。
而這一切,均源自于1995年西南大學首先提出的“中國家蠶基因組計劃”設想。
開啟“新絲綢之路”
重慶人讓日本后悔
2002年,在日本召開的第一屆國際鱗翅目昆蟲基因組研討會上,確定由中國和日本共同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但日本靠著在基因領域的優(yōu)勢,于2003年4月終止了家蠶基因組的國際合作,宣稱要進行單方面研究,并把2003年定為“從日本出發(fā)的新絲綢之路元年”。
家蠶基因組對于我國蠶絲產業(yè)和蠶絲文化來說至關重要。在“非典”時期不便立項的條件下,蠶學重點實驗室完全依靠自籌資金,聯合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于同年6月緊急啟動家蠶全基因組測序。那一次幾乎是孤注一擲,最終,以各種渠道籌集的6000萬資金到位。
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爭,在中日兩國的科技工作者中悄然展開。
“當時,整個實驗室的科研人員都憋著一股氣。大家發(fā)誓要趕在日本之前把課題攻下來。”主攻轉基因方向的博士徐漢?;貞浧甬敃r的情景依舊熱血澎湃。項目啟動后,400多名工作人員實行的是全封閉作業(yè),每天從早上9點開始,凌晨兩點結束,實驗室的過道上就鋪著睡墊,吃喝拉撒全在實驗樓。實驗室的墻上甚至掛著“家蠶基因組測序倒計時牌”。
這是一場和時間的戰(zhàn)斗。僅僅5個月后的11月15日上午,重慶高新區(qū)火炬大廈,重慶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奇帆向全世界宣布:世界上第一張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已由中國科學家成功繪制完成。自此,“21世紀新絲綢之路”終于從中國出發(fā)。
日本的一位基因組關鍵人物在賀信中除了表示祝賀外,還特別提到:“對于中日之間沒能取得合作,非常遺憾,非常后悔?!?br>
“分娩”過程遇陣痛
兩個億難住科學家
“大家都說是里程碑式的貢獻,在我個人看來,這個里程碑上面寫的是零公里。”作為項目負責人,夏慶友教授一再強調這話并非完全謙虛。
他解釋,家蠶基因芯片與表達圖譜完成后,各種數據成果將會陸續(xù)對外公布,這也是國際通行的慣例。某種意義上,中國在取得階段性成果后,重新又與別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這一目標的完成,標志著項目研究必然進入到下一階段———蛋白質組學。
蛋白質組學研究才是真正意義上產業(yè)化的開始。換句話說,家蠶基因研究“十月懷胎”最終要“一朝分娩”,并進入產業(yè)化階段,只有跨越了這個階段,才算真正完成。
“但這最后的‘分娩’過程現在卻遇到了陣痛?!毙鞚h福坦言,現在的壓力太大了。他所指的壓力來自于兩個方面,首先是包括研究設備、研發(fā)平臺、人才引進在內的投入問題;其次是來自于世界各國的加速追趕。
對前者,他引用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副司長賈敬敦的話說就是———“沒有1~2億元的投入,就無法進行蛋白質組的深入研究,重慶在家蠶基因研究方面的成果只能拱手讓人”。
而對于后者,他更是憂心忡忡。“只要有資金保證,日本能迅速完成我們獲得的一切成果。時間絕對不會超過一年?!睆膶I(yè)角度來講,基因組序列數據本身像“一本天書”,只有當它們被科學家注釋之后,人們才能讀懂和利用?,F在,家蠶功能基因組的研究已經成為新一輪國際競爭的熱點。而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追趕的目標。
重點實驗室的尷尬
衛(wèi)生間辦公占一半
據蠶桑學實驗室研究員代方銀教授介紹,蠶桑家蠶基因組計劃是國家“973”重點項目,當時國家總投資不過3000萬元,2006年新立項之后再度獲得1100萬元科研資金,之后斷斷續(xù)續(xù)有各種資金注入,“但總額大概也就5000萬元左右?!?br>
以家蠶基因芯片為例,整個研發(fā)過程真正投入的資金大概只有500萬元。代教授略帶沉重地說,目前實驗室功能基因組的研發(fā)平臺相對較好,但是如果進入蛋白質組的研究,那么現有的條件和投入就遠遠不夠了。
楊光偉,西南大學科研處處長,作為一個“學??蒲械姆照摺?,科研資金的缺乏,一直是他焦心憂慮之所在。他說,高??蒲匈Y金來源,主要來自3個方面:國家、地方、高校。家蠶基因項目雖然是國家重點項目,科技部也給予了大力支持,但這種支持只是“指導性投入”,更多還需要“地方科技管理部門以及產業(yè)的投入”。
家蠶基因項目目前最大的困難在于,要想進一步爭取國家投入,就“必須先把項目做起來,形成一個基礎”,然后才能爭取立項?!皼]有基礎,就這么憑空立項,是不可想象的?!睏钫f,要進行蛋白質組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投入,而目前這方面幾乎是空白。
在家蠶基因蛋白質組的研究上,西南大學面臨兩難的境遇?!耙换I莫展。目前我們只能從已經立項的科研項目中擠出一點資金緩慢進行?!睏钫f。
而就是在這所已取得累累碩果的世界知名的實驗室里,有著令人難以想象的場景:一個公共衛(wèi)生間,一堵墻將其隔成里外兩間,外間擺放著復印機及其他辦公設備,只有里間才是真正的“方便”之地。打印科研材料和上廁所,都要進同一個門。
因實驗室辦公場地有限,一個辦公室內,竟然擠著8個副教授。即使在如此條件下,代方銀副教授仍堅持認為,所有的科研人員都毫無怨言。但以目前的條件,要實現科技部給他們定下的科研方向和目標,真是太難太難了。
按照科技部的意見,蠶桑實驗室“必須全力保住已經取得的領先優(yōu)勢,并要迅速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
“重慶有那么多的大型企業(yè),能否拿出一部分資金支持這樣一個重點項目?”賈敬敦也意識到了蠶桑實驗室目前面臨的尷尬。這位科班出身的博士官員,異常冷靜地指出,像家蠶基因這種全新的科研成果,即使在全國也找不出多少。西南大學能取得,是整個重慶的驕傲。重慶有責任也有義務將這樣的優(yōu)勢保持并發(fā)揚。
對此,西南大學校長王小佳堅定地表示,作為學校的重點學科,支持蠶桑實驗室的深入研究責無旁貸。但對于這樣一個重大項目,學校的支持是極其有限的,他強烈地希望“市里能夠給予專項基金”。
家蠶基因項目遭遇資金瓶頸
有著7000年悠久歷史的養(yǎng)蠶繅絲技術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fā)明,舉世聞名的古“絲綢之路”由此開創(chuàng)。自1970年蠶繭產量再次超過日本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蠶業(yè)生產中心。然而,蠶業(yè)科技近百年的發(fā)展,主要技術體系為日本所構建,我國蠶學基礎研究明顯落后,蠶絲質量差、效益低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隨著“基因組”時代的來臨,“絲綢之路”的背景不再是沙漠和駱駝,而是現代科技和基因知識產權的國際競爭。中國家蠶基因組計劃的實施,使得21世紀的“新絲綢之路”再次從中國重慶開始。
但這一次,“新絲綢之路”會不會在資金的瓶頸中迷失呢?
信息來源: 時代信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