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員學者論危機:全球嚴重通脹將不可避免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8-10-28 08:39:00
日前,西南財經大學舉辦了"第八屆中國金融論壇"。會上,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主任王自力、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系主任賀力平教授分別就美國金融危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屠光紹:中國替代美國還早
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將危機分為了產品危機、機構危機、市場危機、經濟危機等四個階段。他指出,我們正在經歷第四階段,也就是經濟衰退走向經濟危機的階段。目前美國、歐洲等國政府都在全力救市,就是為了盡力避免危機的進一步蔓延和深化。而"中國提出了一保一控,現在的重點其實就是保經濟增長。"
目前,他認為次貸危機對中國的三個方面產生了顯著的影響。一是對金融投資的影響。二是對資本流動的影響。三是國際貿易受到影響。
最后,屠光紹笑稱:"不能說美國不行了,以后就靠中國了。我認為美國會有重大政策調整,美國的金融運行方式會改變,但是美國的自由市場的基本體制和制度不會發(fā)生變化。"他指出。中國的金融市場要想替代美國"要二三十年之后才有可能"。
王自力:回購中資企業(yè)海外股權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主任王自力認為,全球重要發(fā)達國家救市,向經濟體內注入大量流動性,在短期內的確可以緩解現有金融危機的繼續(xù)發(fā)展。但是,采取這種以通貨膨脹應對虛擬經濟流動性枯竭的辦法,肯定會帶來全球商品定價體系的重新調整和以通貨膨脹為特征的后金融危機。
美國為了救援自1999年開始的科技泡沫破裂和2001年"9·11"危機,而采用擴大流動性所帶來的新一輪更大規(guī)模的次貸危機,到現在發(fā)展成金融危機的歷史和事實,再次證明,用擴大泡沫搶救危機,只會從一個危機陷入到一個更大的危機。
王自力認為,我國的宏觀政策必須對未來的全球通貨膨脹、國際資本沖擊、資產價格上漲,以及全球一體化經濟和貿易的全面衰退有所準備并作出預案。
美國在危機中,部分地釋放出戰(zhàn)略資源的控制權和市場控制權,那才是中國需要的東西。王自力說,我們應該迅速回購中資企業(yè)在海外的股權。前些年,我國有不少大型國有企業(yè)在海外廉價上市,比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國銀行(601988)、工商銀行(601398)等大型國有企業(yè),今天中國要趁美國金融危機的時機,將這些廉價上市的國企股權盡量收回。相信最近應該是中投公司最緊張和最興奮的時刻,但需要指出,我國的主權基金要做的應該是這件大事,而不是美其名曰"并購",花錢去搶救別人陷入困境的問題公司。況且由于文化背景、經營理念、管理水平的差異,即使并購過來也難以主導或者把"病馬治成死馬"。
賀立平:中國金融開放度不低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系主任賀立平針對人們對此次次貸危機發(fā)生中的一些不解和誤解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賀立平反駁了認為 "中國金融開放程度低是中國金融受沖擊較小的主要原因"的觀點。
他認為:"中國金融開放程度實際上并不低!"一個證據是中國對外金融投資近年來大量增多,如雷曼兄弟破產導致許多國內金融機構投資損失。二是近年來大量國際投資進入中國,如"熱錢"。他認為,中國金融受沖擊較小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前幾年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尤其是國有銀行體制改革(改制、戰(zhàn)略投資者引進、上市等)極大地提高了資本充足度,抵御近期市場風險能力大大提高,與十年前亞洲金融危機時迥然不同。二是近幾年國內經濟增長和銀行業(yè)市場發(fā)展為國內銀行機構提供了良好機遇,業(yè)績改善,公眾信心增強。三是國內金融機構對外金融投資相對謹慎,對外風險暴露程度相對低。
正因為如此,賀立平擔心中國的金融機構會因為此次"幸運"而自信心膨脹,在未來的國際投資中不夠謹慎。
□ .肖.艷 .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