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引陣痛 意在減少外貿順差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7-06-11 14:36:00
加工貿易這一曾經助力東南沿海尤其是廣東經濟起飛的優(yōu)惠政策,年內或將遭遇大范圍調整
去年以來,南方諸省的經貿系統(tǒng)官員開始頻繁往返北京。
加工貿易這一曾經助力東南沿海尤其是廣東經濟起飛的優(yōu)惠政策,年內或將遭遇大范圍調整。
雖然地方并不指望這些游說能夠改變中央限制甚至叫停加工貿易的決心,不過,他們希望,調整步伐能夠因此而放緩一些。
居高不下的貿易順差被認作是催促中央做出上述決策的直接原因。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就曾經說過,“如果扣除加工貿易順差,中國對美國的順差立刻會減少91%!”
更深層次的動力還有,政府認為目前外貿的增長方式亟待調整,“中國只有賣出8億件襯衫才能進口1架空客A380”。商務部部長薄熙來的名言道出的正是中國外貿眼下的尷尬。政府希望,企業(yè)能夠從加工貿易轉型為利潤更高的一般貿易,這一轉型帶來的不僅是整體企業(yè)收益的增加,更可帶動相關上下產業(yè)的發(fā)展甚至核心技術的引入。
好日子到頭
去年開始,劉一直忐忑不安。
他的皮鞋廠從臺灣遷來南海已近20年,這些年來,這家純來料加工的企業(yè),發(fā)展得已經初具規(guī)模。
和多數港資、臺資企業(yè)一樣,它的發(fā)展得益于改革開放之初的加工貿易優(yōu)惠政策。國外客戶提供皮革等料件,按照客戶提供的設計樣本在國內加工制成皮鞋后,再出口給客戶。整個流程沒有關稅,企業(yè)需要做的就是承諾這些皮鞋全部出口,不內銷。
政府免除料件進口17%的增值稅,使得企業(yè)可以舒舒服服地簡單賺取加工費。雖然利潤也就3、5個點,卻不用考慮原料采購、研發(fā)設計、后期渠道甚至人民幣升值。只要有機器、廠房、便宜的勞動力以及加工貿易的經營權,這攤子風險極小的生意就能照常運轉。
不過,這種好日子可能即將到頭。
去年開始,加工貿易政策開始逐步收緊。去年1月、11月、今年4月,政府相繼發(fā)文,增補加工貿易禁止目錄,目前,有1140種商品已列入名單,不過卻仍不足進出口商品稅號總數的10%。商務部今年4月更公開表示,加工貿易禁止目錄將視情況每年更新。
雖然目前的禁止目錄尚未涉及皮鞋,不過一系列的變化已經讓劉意識到,稅收優(yōu)惠的取消在所難免,“沒有永遠免費的午餐,調整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順差高壓
來自地方經貿系統(tǒng)的消息應證了劉的預期。據悉,幾部委目前仍在論證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可以確定的是,今年底之前,將在早前禁止類目錄基礎上增補限制類目錄。
去年,曾有聲音建議,在近年下發(fā)的兩個有關出口退稅調整的文件基礎上,增補新的限制類目錄。這也意味著,除了重點調控的高污染、高能耗、資源型的“兩高一資”商品,紡織、制鞋、家具等一批附加值低、容易引發(fā)貿易摩擦的敏感類商品也將被列入目錄。
初步估算,新增補的商品稅號多達1000多個。
消息人士還透露,早前中央曾將調整草案下發(fā)到地方討論,根據該草案,政府相對鼓勵的IT、機電類產品也會受影響。
以劉的皮鞋廠為例,倘若鞋類被列入禁止類目錄,劉只能從事一般貿易出口,再進口原材料時就需要繳納17%的增值稅,根據現行出口退稅率13%,這樣一進一出的4%的稅收,就是政策調整前后劉多付出的成本。不能不考慮的還有,出口退稅率也正逐年下調,也就是說,4%這一負擔還將不斷加大。
倘若鞋類如傳言列入限制類目錄,在進口原料時,劉就需要將相當數額的保證金存入海關指定賬戶,待出口核銷后,再拿回保證金。保證金,則是根據企業(yè)信用級別收取進口增值稅17%的50%或者100%,海關人士介紹,大部分企業(yè)需要按照50%比例繳納。
這一“臺賬實轉”實則抑制了加工貿易企業(yè)的資金流轉。據估算,僅紡織服裝、鞋帽、箱包等輕紡行業(yè)的加工貿易企業(yè)需要繳納的保證金就達到200億元。因此有關部門對相關政策的出臺也相當謹慎,曾多次與企業(yè),尤其是臺港資企業(yè)就具體列入目錄的產品進行溝通,預計仍然會給部分產品“緩刑”。
此外,幾部委早前下發(fā)到地方的加工貿易調整草案中,“深加工結轉視同內銷征稅”一條同樣讓廣東各省繃緊神經。所謂“深加工結轉”是指加工企業(yè)保稅進口料件加工后,轉至另一加工貿易企業(yè)進一步加工后再出口?;鶎右庖娬J為,盡管深加工結轉實際操作中出現了很多不規(guī)范的問題,但如果視同內銷征稅,有可能會毀掉中國各開發(fā)區(qū)苦心建立起來的深加工產業(yè)鏈。
港企上書
這一政策調整也開始引發(fā)港資、臺資的反彈。
不得不說的是,我國去年的加工貿易出口額,外資貢獻超過80%。這其中,港、臺資本占據絕大多數。
去年9月,國家五部委發(fā)布的《關于調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和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的通知》中,將禁止加工貿易進口的原料數量由80種增至400種。這一調整使得不少港商方寸大亂,部分港企更因此停工,其他臺資、美資在內地的工廠也受到影響。
香港工業(yè)總會的調查顯示,鋅合金、鋁合金、生皮毛、瓦通紙等業(yè)界的反應最為強烈。該總會副主席兼珠三角工業(yè)協(xié)會副主席劉展灝估計,禁止目錄的擴大,將影響逾萬家港資工廠。
隨后,香港各大商會、民建聯(lián)、東莞外商投資企業(yè)協(xié)會不斷向中聯(lián)辦、港府駐粵經貿辦及內地相關部門陳情。更有消息說,香港四大商會還為此聯(lián)署致函政府高層反映情況,特首曾蔭權上京述職時,也向高層反映了港商憂慮。
不斷奔走的港商盼來了幾部委的82號公告。這份文件較早前有所松動,主要是用于深加工的初級原材料,如板材、硫磺、泥土及石料、金屬原材料等商品,加工貿易企業(yè)進口這些原料商品仍可享受保稅待遇,而且企業(yè)也可享有一年的過渡期。
廣東陣痛
港資、臺資受傷背后,是以廣東為代表的沿海各貿易大省的失意。
看看數字有助于理解這種影響。廣東的加工貿易出口占據全國該項出口總額的四成,廣東去年逾3000億美元的出口額中,加工貿易貢獻接近70%!更早一些時候,這一比重更曾超過八成。而廣東全省,預計有加工貿易企業(yè)近8萬家。
北京把這些數字歸結為地方產業(yè)升級不力,更有觀點認為,廣東外貿目前的狀況不能代表中國外貿的發(fā)展方向。有地方經貿系統(tǒng)官員表示,目前已經出臺的禁止目錄對廣東影響并不大,不過,對政策走向的預期就讓人頗感憂心。他說,由于加工貿易調整的政策仍在論證中尚未出臺,很難量化評估可能對地區(qū)經濟造成的影響。他表示,服裝、塑料、鞋、箱包等輕紡類的調整對廣東直接影響實則有限,最為憂心的是會間接影響到機電類IT類產品。目前,廣東加工貿易出口中,機電類產品占近八成,IT類占比約四成五。他稱,目前在廣東,塑料制品等輕工產品已成為機電、IT產品的重要配套產業(yè),絕大部分通過深加工結轉,與電子、IT、電器、家電、機械及裝備制造業(yè)形成一種不可分割協(xié)作和相互依存的加工配套關系。如限制上述部分鏈條的加工貿易業(yè)務,可能中斷和割裂不同產業(yè)、不同企業(yè)間已形成的配套產業(yè)鏈。
據悉,廣東省外經貿廳的一份調研報告認為,中央早前的發(fā)放到地方的草案可能“間接影響廣東1500億美元的加工貿易出口”,而廣東2006年出口也就3000億美元。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沈伯明認為,加工貿易的逐步收緊,首先影響的是地方的招商引資,此外區(qū)域的GDP增速、進出口貿易額、利用外資金額乃至稅收等多項指標都將受小幅打擊。而以往,這些指標都與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直接掛鉤。
上述可能也使廣東官員倍感緊張。
有消息說,去年調整消息一經傳出,廣東外經貿廳、海關等14個部門便組織了快速調研,隨后提交到相關部委的報告主要論點是加工貿易政策貿然改動對該省地方經濟和招商引資工作影響巨大,建議慎行。
而幾部委也多次就加工貿易調整向行業(yè)協(xié)會、地方政府征求意見,還有消息說,幾部委的駐地方特派辦也在調研此事。
轉型之路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外經部隆國強認為,居高不下的貿易順差被認作是促使中央下定決心調整加工貿易的直接原因。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就曾經說過,“如果扣除加工貿易順差,中國對美國的順差立刻會減少91%!”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說,通過收緊加工貿易來平抑順差應該可以收到成效。目前,我國加工貿易占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加工貿易順差深圳高過順差總額!統(tǒng)計顯示,去年來料加工裝配、進料加工裝配兩種方式順差合計大約1888.8億美元,而同期貿易順差總額1774.6億美元。
更深層次的動力還有,政府認為目前外貿的增長方式亟待調整。
加工貿易投資方多為外資的跨國企業(yè),早前研發(fā)設計以及后期渠道銷售都在海外,中方獲益不多,也因此不少人譏諷中國外貿只是“賺兩個手工錢”。外貿界有這么一個說法,如果整條產業(yè)鏈的利潤有100%,那么以加工貿易方式中國拿到的就只有10%,而前期的研發(fā)和后期的渠道可以拿走90%的利潤。
一般貿易的利潤較加工貿易要豐厚得多。廣東一成功轉型為一般貿易的大型服裝企業(yè)介紹,面料成本占據整個成本的70%,轉型為一般貿易使得企業(yè)可以自行采購面料、輔料,而僅僅從這一環(huán)節(jié)獲取的利潤已經超過加工費。
周世儉說,政府不歡迎加工貿易還在于,它對相關經濟鏈條的帶動效應不及一般貿易。企業(yè)倘若從事一般貿易,由于從國外進口原材料不能保稅,不少企業(yè)會更傾向于通過國內采購來降低成本,這就會促使國內相關產業(yè)得到發(fā)展,甚至帶動更多的研發(fā)中心、核心技術落地中國。
信息來源:第一紡織網
去年以來,南方諸省的經貿系統(tǒng)官員開始頻繁往返北京。
加工貿易這一曾經助力東南沿海尤其是廣東經濟起飛的優(yōu)惠政策,年內或將遭遇大范圍調整。
雖然地方并不指望這些游說能夠改變中央限制甚至叫停加工貿易的決心,不過,他們希望,調整步伐能夠因此而放緩一些。
居高不下的貿易順差被認作是催促中央做出上述決策的直接原因。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就曾經說過,“如果扣除加工貿易順差,中國對美國的順差立刻會減少91%!”
更深層次的動力還有,政府認為目前外貿的增長方式亟待調整,“中國只有賣出8億件襯衫才能進口1架空客A380”。商務部部長薄熙來的名言道出的正是中國外貿眼下的尷尬。政府希望,企業(yè)能夠從加工貿易轉型為利潤更高的一般貿易,這一轉型帶來的不僅是整體企業(yè)收益的增加,更可帶動相關上下產業(yè)的發(fā)展甚至核心技術的引入。
好日子到頭
去年開始,劉一直忐忑不安。
他的皮鞋廠從臺灣遷來南海已近20年,這些年來,這家純來料加工的企業(yè),發(fā)展得已經初具規(guī)模。
和多數港資、臺資企業(yè)一樣,它的發(fā)展得益于改革開放之初的加工貿易優(yōu)惠政策。國外客戶提供皮革等料件,按照客戶提供的設計樣本在國內加工制成皮鞋后,再出口給客戶。整個流程沒有關稅,企業(yè)需要做的就是承諾這些皮鞋全部出口,不內銷。
政府免除料件進口17%的增值稅,使得企業(yè)可以舒舒服服地簡單賺取加工費。雖然利潤也就3、5個點,卻不用考慮原料采購、研發(fā)設計、后期渠道甚至人民幣升值。只要有機器、廠房、便宜的勞動力以及加工貿易的經營權,這攤子風險極小的生意就能照常運轉。
不過,這種好日子可能即將到頭。
去年開始,加工貿易政策開始逐步收緊。去年1月、11月、今年4月,政府相繼發(fā)文,增補加工貿易禁止目錄,目前,有1140種商品已列入名單,不過卻仍不足進出口商品稅號總數的10%。商務部今年4月更公開表示,加工貿易禁止目錄將視情況每年更新。
雖然目前的禁止目錄尚未涉及皮鞋,不過一系列的變化已經讓劉意識到,稅收優(yōu)惠的取消在所難免,“沒有永遠免費的午餐,調整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順差高壓
來自地方經貿系統(tǒng)的消息應證了劉的預期。據悉,幾部委目前仍在論證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可以確定的是,今年底之前,將在早前禁止類目錄基礎上增補限制類目錄。
去年,曾有聲音建議,在近年下發(fā)的兩個有關出口退稅調整的文件基礎上,增補新的限制類目錄。這也意味著,除了重點調控的高污染、高能耗、資源型的“兩高一資”商品,紡織、制鞋、家具等一批附加值低、容易引發(fā)貿易摩擦的敏感類商品也將被列入目錄。
初步估算,新增補的商品稅號多達1000多個。
消息人士還透露,早前中央曾將調整草案下發(fā)到地方討論,根據該草案,政府相對鼓勵的IT、機電類產品也會受影響。
以劉的皮鞋廠為例,倘若鞋類被列入禁止類目錄,劉只能從事一般貿易出口,再進口原材料時就需要繳納17%的增值稅,根據現行出口退稅率13%,這樣一進一出的4%的稅收,就是政策調整前后劉多付出的成本。不能不考慮的還有,出口退稅率也正逐年下調,也就是說,4%這一負擔還將不斷加大。
倘若鞋類如傳言列入限制類目錄,在進口原料時,劉就需要將相當數額的保證金存入海關指定賬戶,待出口核銷后,再拿回保證金。保證金,則是根據企業(yè)信用級別收取進口增值稅17%的50%或者100%,海關人士介紹,大部分企業(yè)需要按照50%比例繳納。
這一“臺賬實轉”實則抑制了加工貿易企業(yè)的資金流轉。據估算,僅紡織服裝、鞋帽、箱包等輕紡行業(yè)的加工貿易企業(yè)需要繳納的保證金就達到200億元。因此有關部門對相關政策的出臺也相當謹慎,曾多次與企業(yè),尤其是臺港資企業(yè)就具體列入目錄的產品進行溝通,預計仍然會給部分產品“緩刑”。
此外,幾部委早前下發(fā)到地方的加工貿易調整草案中,“深加工結轉視同內銷征稅”一條同樣讓廣東各省繃緊神經。所謂“深加工結轉”是指加工企業(yè)保稅進口料件加工后,轉至另一加工貿易企業(yè)進一步加工后再出口?;鶎右庖娬J為,盡管深加工結轉實際操作中出現了很多不規(guī)范的問題,但如果視同內銷征稅,有可能會毀掉中國各開發(fā)區(qū)苦心建立起來的深加工產業(yè)鏈。
港企上書
這一政策調整也開始引發(fā)港資、臺資的反彈。
不得不說的是,我國去年的加工貿易出口額,外資貢獻超過80%。這其中,港、臺資本占據絕大多數。
去年9月,國家五部委發(fā)布的《關于調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和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的通知》中,將禁止加工貿易進口的原料數量由80種增至400種。這一調整使得不少港商方寸大亂,部分港企更因此停工,其他臺資、美資在內地的工廠也受到影響。
香港工業(yè)總會的調查顯示,鋅合金、鋁合金、生皮毛、瓦通紙等業(yè)界的反應最為強烈。該總會副主席兼珠三角工業(yè)協(xié)會副主席劉展灝估計,禁止目錄的擴大,將影響逾萬家港資工廠。
隨后,香港各大商會、民建聯(lián)、東莞外商投資企業(yè)協(xié)會不斷向中聯(lián)辦、港府駐粵經貿辦及內地相關部門陳情。更有消息說,香港四大商會還為此聯(lián)署致函政府高層反映情況,特首曾蔭權上京述職時,也向高層反映了港商憂慮。
不斷奔走的港商盼來了幾部委的82號公告。這份文件較早前有所松動,主要是用于深加工的初級原材料,如板材、硫磺、泥土及石料、金屬原材料等商品,加工貿易企業(yè)進口這些原料商品仍可享受保稅待遇,而且企業(yè)也可享有一年的過渡期。
廣東陣痛
港資、臺資受傷背后,是以廣東為代表的沿海各貿易大省的失意。
看看數字有助于理解這種影響。廣東的加工貿易出口占據全國該項出口總額的四成,廣東去年逾3000億美元的出口額中,加工貿易貢獻接近70%!更早一些時候,這一比重更曾超過八成。而廣東全省,預計有加工貿易企業(yè)近8萬家。
北京把這些數字歸結為地方產業(yè)升級不力,更有觀點認為,廣東外貿目前的狀況不能代表中國外貿的發(fā)展方向。有地方經貿系統(tǒng)官員表示,目前已經出臺的禁止目錄對廣東影響并不大,不過,對政策走向的預期就讓人頗感憂心。他說,由于加工貿易調整的政策仍在論證中尚未出臺,很難量化評估可能對地區(qū)經濟造成的影響。他表示,服裝、塑料、鞋、箱包等輕紡類的調整對廣東直接影響實則有限,最為憂心的是會間接影響到機電類IT類產品。目前,廣東加工貿易出口中,機電類產品占近八成,IT類占比約四成五。他稱,目前在廣東,塑料制品等輕工產品已成為機電、IT產品的重要配套產業(yè),絕大部分通過深加工結轉,與電子、IT、電器、家電、機械及裝備制造業(yè)形成一種不可分割協(xié)作和相互依存的加工配套關系。如限制上述部分鏈條的加工貿易業(yè)務,可能中斷和割裂不同產業(yè)、不同企業(yè)間已形成的配套產業(yè)鏈。
據悉,廣東省外經貿廳的一份調研報告認為,中央早前的發(fā)放到地方的草案可能“間接影響廣東1500億美元的加工貿易出口”,而廣東2006年出口也就3000億美元。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沈伯明認為,加工貿易的逐步收緊,首先影響的是地方的招商引資,此外區(qū)域的GDP增速、進出口貿易額、利用外資金額乃至稅收等多項指標都將受小幅打擊。而以往,這些指標都與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直接掛鉤。
上述可能也使廣東官員倍感緊張。
有消息說,去年調整消息一經傳出,廣東外經貿廳、海關等14個部門便組織了快速調研,隨后提交到相關部委的報告主要論點是加工貿易政策貿然改動對該省地方經濟和招商引資工作影響巨大,建議慎行。
而幾部委也多次就加工貿易調整向行業(yè)協(xié)會、地方政府征求意見,還有消息說,幾部委的駐地方特派辦也在調研此事。
轉型之路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外經部隆國強認為,居高不下的貿易順差被認作是促使中央下定決心調整加工貿易的直接原因。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就曾經說過,“如果扣除加工貿易順差,中國對美國的順差立刻會減少91%!”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說,通過收緊加工貿易來平抑順差應該可以收到成效。目前,我國加工貿易占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加工貿易順差深圳高過順差總額!統(tǒng)計顯示,去年來料加工裝配、進料加工裝配兩種方式順差合計大約1888.8億美元,而同期貿易順差總額1774.6億美元。
更深層次的動力還有,政府認為目前外貿的增長方式亟待調整。
加工貿易投資方多為外資的跨國企業(yè),早前研發(fā)設計以及后期渠道銷售都在海外,中方獲益不多,也因此不少人譏諷中國外貿只是“賺兩個手工錢”。外貿界有這么一個說法,如果整條產業(yè)鏈的利潤有100%,那么以加工貿易方式中國拿到的就只有10%,而前期的研發(fā)和后期的渠道可以拿走90%的利潤。
一般貿易的利潤較加工貿易要豐厚得多。廣東一成功轉型為一般貿易的大型服裝企業(yè)介紹,面料成本占據整個成本的70%,轉型為一般貿易使得企業(yè)可以自行采購面料、輔料,而僅僅從這一環(huán)節(jié)獲取的利潤已經超過加工費。
周世儉說,政府不歡迎加工貿易還在于,它對相關經濟鏈條的帶動效應不及一般貿易。企業(yè)倘若從事一般貿易,由于從國外進口原材料不能保稅,不少企業(yè)會更傾向于通過國內采購來降低成本,這就會促使國內相關產業(yè)得到發(fā)展,甚至帶動更多的研發(fā)中心、核心技術落地中國。
信息來源:第一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