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全球經濟失衡調整:美國會怎么做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8-04-24 10:00:00
在全球經濟失衡的大背景下,經濟失衡局面如何調整,涉及到多邊國家的廣泛利益,且在短期內也很難達成一致性的行動框架。作為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演化格局中的主角之一,我國在考慮我們的行動策略時,需要全面分析和審視目前美國人是如何看待全球經濟失衡問題的。
尤其是針對美國奉行“強經濟、弱美元”政策可能采取的雙邊、多邊和單邊行動策略以及混合策略,我國需要積極儲備相應的政策預案,并從五個方面入手,以贏得我國在這輪全球經濟失衡調整中的有利形勢。
⊙陳昌盛
當今世界經濟形勢最顯著的特征是全球經濟不平衡,集中表現為美國持續(xù)巨額經常賬戶赤字,東亞及石油輸出國則持有巨額經常項目盈余和以美元資產為主的外匯儲備。根據理論和歷史經驗,這種全球性失衡狀況增加了引發(fā)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蕭條的風險,所以需要采取積極調整行動。但由于調整行動涉及廣泛的多邊國家利益,很難在短期內達成一致性行動框架。我國作為當前經濟格局演化中的主角之一,在考慮我們的行動策略時,需要全面深刻分析美國人究竟在想什么。
六大觀點透視全球失衡原因
當前,全球失衡表現為美國的投資過旺和儲蓄不足(儲蓄小于投資),其他國家投資不足和儲蓄過多(儲蓄大于投資)的狀況。據此,美國國內也從這四大因素來解釋當下的世界失衡。
觀點之一:高生產率和靈活的市場推動美國投資旺盛是全球失衡的關鍵。部分美國經濟學家認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保持了長期持續(xù)增長和生產率的持續(xù)提高,吸引了大量外部資金流入美國。而且,美國資本市場、勞動市場和產品市場的高度靈活性,為這些流入的資本投資于創(chuàng)新性行業(yè)或高科技信息產業(yè)都提供了良好條件。但考慮到目前大量流入美國的剩余投資主要是外國政府部門所為,這使得大量進入美國的投資受生產率吸引的觀點說服力不足。
觀點之二:美國的低儲蓄率是造成全球失衡的主要根源。美國儲蓄率持續(xù)走低,且遠低于世界大多數國家,是造成美國經常項目赤字和全球失衡的最主要原因。而美國擴張性財政政策使得美國公共儲蓄(政府儲蓄)由正變?yōu)樨?,這是引起美國儲蓄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而且,美國儲蓄率偏低可能是大量資金流入美國,使美國資產價格攀升,產生的財富效應導致了私人儲蓄的下降。
觀點之三:高速增長國家儲蓄過多造成了世界失衡。那些高速增長國家(如中國和印度)內部需求發(fā)展不足及金融發(fā)展落后,普遍存在著過度儲蓄問題,這是導致全球失衡的根源之一。同時,這些國家的過度儲蓄又需要尋找理想的投資渠道,流入美國成為它們的最佳選擇。大量資金流入美國支持了美國消費及降低了美國居民的儲蓄率,使美國變成了全世界的最后消費市場。當然,也有觀點指出,美國儲蓄率下降可能主要是低利率環(huán)境下資產價格上升及財富效應的結果。
觀點之四:東亞國家投資不足是造成世界失衡的根源。亞洲國家經過1997年金融危機后,對風險變得更加謹慎,經濟增長更多依賴出口而不是國內需求。除中國外,大多數東亞國家的投資率都呈下降趨勢。而且,他們都儲備了大量美元外匯作為應對風險的基本保障。正是因為這些國家的國內投資不足導致了這種全球失衡。
觀點之五:當前東亞國家的匯率體制安排才是導致世界失衡的根源。美國國內還有很多學者認為,東亞國家長期施行出口導向型戰(zhàn)略,為了保持出口部門的競爭力,采取事實上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并且長期低估本幣,是造成美國巨額赤字的原因。這些國家為了應對出口導向戰(zhàn)略的風險,又將出口獲得的大量外匯再以外匯儲備的形式回流美國,投資于低風險的美國債券。
觀點之六:當前的國際產業(yè)結構和分工,以及各國人口結構,特別是全球化下勞動力資源分布不平衡,美國與東亞地區(qū)勞動力成本的差距遠遠大于兩地勞動生產率的差距,才是造成當前世界失衡的根源。這種觀點的政策含義十分模糊,所以也沒有引起美國政策制定者的足夠重視。
全球失衡格局短期內仍將持續(xù)
當前,美國政府和大多數民眾更關心這種失衡格局是否具有可持續(xù)性,會不會出大問題。對此,美國國內存在著三大有代表性的觀點:
第一,悲觀觀點認為,當前這種格局不具備可持續(xù)性,隨時存在著外國投資者拋售美元資產、美元資產大幅縮水及美元大幅下跌的可能性,這將引發(fā)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經濟蕭條。
第二,樂觀觀點認為,不必過分擔憂美國當前的失衡狀況。因為,美國充當了世界的銀行家和風險投資人,美國資本市場具備將儲蓄剩余國的短期資金轉換為長期資金的獨特優(yōu)勢,即便美元資產收益很低,外國仍愿意繼續(xù)投資美元資產。另外,美國對外投資的收益長期高于外國投資于美元資產的收益,使得美國的資本項目狀況一直保持相對穩(wěn)定。并且,美國的新經濟、高生產率及資產負債表中沒有能統(tǒng)計到的競爭優(yōu)勢,足以保障美國長期、安然地維持“雙赤字”。
第三,折中觀點認為,考慮到扣除石油因素后的美國赤字狀況并沒有明顯惡化,美元持續(xù)走低改善了美國出口增長,尤其是美國對歐盟的貿易狀況正在得到改善。所以,美國經濟不會突然崩潰。但是,建議采取逐步調整的措施,遏制當前失衡格局的進一步惡化,促使國際經濟逐步回歸到可持續(xù)的增長路徑上來。
從目前來看,考慮到目前美國經濟有三個獨有的特征:第一,擁有充當世界貨幣的美元,美元本位使其享有巨額鑄幣稅的同時,通貨膨脹的成本由全世界一起給它承擔。美元持續(xù)貶值,美國大量的海外資產卻坐享增值收益;第二,超一流軍事力量,為其進行大規(guī)模海外投資和資產權益提供保障,并在此基礎上鞏固其對世界石油的控制力;第三,豐富的高級人力資源,控制著世界科技制高點,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相對完善資本市場,為世界充當超級銀行和風險資本家。這也是國際資金源源不斷流入美國的原因。
由于這三大因素在短期內并不會動搖,因此,全球經濟失衡格局具備一定的持續(xù)能力。但是,這不等于美國應該停止行動,美國行動的出發(fā)點就是要維護這三個方面的優(yōu)勢。
即便如此,當前美國人仍憂慮外部進入美國的資金鏈是否會突然出現斷裂問題。因為,IMF研究報告顯示了資金流入的兩個重大變化:一是資金流入美國正由主要投資收益相對高的股票(股權)資產向主要投資收益相對低的債權資產轉變;二是購買美國新增資產的主力由外國私人部門向外國政府或外國中央銀行轉變。如果出現大量美元資產轉化為其他貨幣資產,美國的資金鏈條將陡然斷裂,美元資產(股市、債市和房地產市場)將暴跌,美國國內眾多財富將化為烏有,必然引發(fā)一場災難性金融危機和經濟蕭條。
美國調整經濟失衡有三大策略
上世紀70年代初的“尼克松沖擊”和80年代中后期的“廣場協(xié)議”對國際貿易的調整,顯然給美國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憶。對外施壓,通過雙邊或多邊談判,以最小的代價實現調整成本的外部轉嫁,是美國人最愿意看到的結果。
對于調整經濟失衡問題,從優(yōu)先順序看美國可能采取的行動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步驟,或者是同時實施這三種策略。
第一步,雙邊策略行動。積極與我國進行雙邊談判,并試圖以匯率操縱、補貼出口及不履行國際貿易責任等為理由,向我國施加壓力,希望中國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同時進一步開放我國市場。這一策略當前美國正在積極使用。
第二步,多邊行動策略。積極尋求與歐盟和日本合作,人為突出中國與歐盟,中國與日本之間的貿易赤字狀況,渲染人民幣低估對歐盟、日本的影響,促使歐盟、日本與美國一道向中國施壓,最終達成“新廣場協(xié)議”,實現將美國失衡的成本部分向高成長國家轉嫁的目的。
第三步,單邊行動策略。這一行動策略主要可能包括三類政策手段。手段之一是匯率干預,推動資金涌入中國。美國政府可能采取單邊干預手段,介入外匯市場或以各種渠道推動資金大量涌入中國,迫使中國國內資產價格和通貨膨脹急劇攀升,給中國政府施加直接經濟壓力,迫使人民幣升值。手段之二是出臺新的法律和制度,以美國單方面采取行動,制裁我國所謂的間接貿易補貼政策。手段之三是新的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出臺對中國的貿易限制政策和措施。
從美國國家利益出發(fā),“強經濟、弱美元”可能是美國一段時期內的主要政策目標。所謂要“強經濟”,一方面可以穩(wěn)定國內就業(yè)形勢,增加國民消費,減少執(zhí)政當局國內壓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鞏固和維護國際力量對美國市場的信心,關鍵在于維持當前國際資金流動循環(huán),為美國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融資。
當前,美國經濟由于受次貸危機的拖累,為刺激經濟增長,美國松弛的財政政策難以短期調整,使這一行動策略會顯得更為迫切。雖然美國政府在公開場合總是高調推行強勢美元政策,宣稱保持美元幣值穩(wěn)定是美國的核心利益,但實際中則采取的卻是“名強實弱”的匯率政策。
“弱美元”符合美國當前利益:(1)會增加美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減弱了對手國出口的競爭力;(2)促使美國國民重新分配他們的消費,一方面選擇消費更多的美國商品,減少進口商品的消費,另一方面,因貶值使得美國的國內非貿易品變得相對便宜,促使美國國民消費更多其國內生產的非貿易品,減少對進口貿易品的消費。而且,美國國內學者認為,第二個效應更為重要。(3)獲取價值效應。由于美國持有大量以外幣計價的海外資產,美元貶值可以使這些資產獲得升值收益,同時使外國持有的美元資產縮水。美國近年來的外債占GDP比重之所以能在持續(xù)巨額赤字下保持相對穩(wěn)定,很大程度上就是價值效應的作用。
從五大方面應對全球經濟失衡的調整
雖然對全球失衡的原因和是否具有可持續(xù)性,美國國內存在很多分歧,但對當前國際經濟失衡格局表現出了相當的擔憂,特別是對國際資金向美國流動的突然轉向風險高度關注。
雖然觀點不一,但是我們仍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1)美國會積極采取行動調整其外部赤字;(2)調整的重點在于轉嫁成本,并重建國際市場對美國經濟的信心;(3)調整中美貿易格局成為本論國際調整的核心;(4)調整中綜合采取雙邊、多邊和單邊混合戰(zhàn)略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加。
有鑒于此,我國應當充分利用美國當前將工作中心轉向刺激國內經濟和總統(tǒng)大選的時機,積極開展深入研究,儲備相關政策預案。其中,幾個重點值得考慮:
第一,重視并采取靈活政策,推動與歐盟、日本的對話與合作,尋求更多的國際理解和支持,繼續(xù)致力于深化南南貿易和廣泛合作。
第二,以改變我國增長過于依賴出口和投資,改變美國增長過分依賴信貸和財富效應支撐的消費,作為雙方合作的基點,繼續(xù)與美國展開富有誠意的磋商。其中,匯率調整問題做到有理有節(jié),強調美國自身約束財政支出和改善國內儲蓄的重要性,防止人民幣匯率的大幅波動和驟然升值。
第三,在繼續(xù)增加公共服務投入、釋放國內需求的同時,重點加強基礎科技、重大攻關項目的投入,全面提升對我國海外資產和權益的保護能力,推進和諧世界建設。
第四,加快完善國內金融體系,提高金融市場的整體融資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切實改善資金利用效率。繼續(xù)實施嚴格的資本管制,防止外部惡意資金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干預和攻擊。
第五,積極尋求和推進東亞貨幣合作,推進世界貨幣體系多級化發(fā)展。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
信息來源:上海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