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我國絲綢商品出口簡況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7-03-09 14:37:00
據(jù)我國海關(guān)統(tǒng)計,2006年絲綢商品出口86.44億美元,同比增長1.71%,占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的6%;進口23.32億美元,同比下降0.07%,實現(xiàn)順差63.12億美元。其中真絲綢商品出口37.15億美元,同比下降0.99%;化纖綢出口49.3億美元,同比增長3.84%。
一、出口商品結(jié)構(gòu)
蠶絲類:全年出口2.5萬噸,同比下降17.77%;平均單價為25.43美元/公斤,金額6.3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5.96%和3.57%。
綢緞:全年出口67.61億米,金額57.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48%和4.56%。其中真絲綢緞出口2.47億米,同比下降14.86%;平均單價3.24美元/米,金額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8.24%和9.18%。
制成品:全年出口22.78億美元,同比下降5.25%。其中絲綢服裝出口1.74億套,金額17.96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14.96%和6.02%;平均單價10.31美元/套,同比增長10.51%;領(lǐng)帶出口1.12億條,金額2.5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35%和12.5%;平均單價2.29美元/條,同比增長7.81%。
二、主要出口市場
主要出口市場(按金額計)前10位依次為:美國、香港、阿聯(lián)酋、印度、日本、意大利、巴基斯坦、伊朗、德國和韓國。其中對香港、意大利、巴基斯坦、韓國出口實現(xiàn)增長,對巴基斯坦出口額增幅高達68.84%。其他主要市場出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對美國出口降幅超過15%。
三、主要出口省市
主要出口省市(按金額計)前10位依次為:浙江、江蘇、上海、廣東、四川、山東、福建、北京、新疆和遼寧,十省市合計出口額占我國絲綢商品出口額的比重高達96.31%。排位第一的浙江省出口略有下降,占比也從2005年的57.7%下降至56.67%;其他主要出口省市均實現(xiàn)增長。
四、2006年真絲綢商品出口特點及下降原因
2006年我國真絲綢商品出口整體下降,其中蠶絲類、真絲綢緞和絲綢服裝出口量均大幅下降。造成真絲綢商品出口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2006年我國繭絲價格大起大落,廠絲價格由05年3月的17萬元/噸漲至06年3月初的36萬元/噸,同比增長111.76%;隨后開始快速下滑,6月份跌至20萬元/噸左右;9月底再次上漲到27萬元/噸左右,漲幅達35%;10月中旬后,繭絲價格又連續(xù)走低,至12月上旬,價格才逐步回暖,目前價格維持在21萬元/噸左右的水平。繭絲價格的暴漲暴跌,抑制了國內(nèi)、外消費市場的需求,并使企業(yè)和外商措手不及,在行情尚未明朗前均簽約謹慎,造成出口急劇下降。
二是近年來我國頻繁遭遇國外貿(mào)易保護措施,特別是印度,2003年對我國2A以下等級生絲終裁征收高額反傾銷稅,致使我國低等級生絲完全退出印度市場,企業(yè)繼而將低等級生絲生產(chǎn)成坯綢出口。2005年印度又對我國真絲綢緞提起反傾銷調(diào)查,此案是印度近年來對我國發(fā)起的最大一起反傾銷案件,目前綢緞反傾銷案已經(jīng)終裁,印度海關(guān)開始對原產(chǎn)于中國的綢緞產(chǎn)品以最低限價方式征收臨時反傾銷稅,這較大的增加了貿(mào)易成本,嚴重影響了我國綢緞產(chǎn)品對印度的出口。2006年,我國對印度真絲綢緞出口5531萬米,降幅高達40.74%。
三是隨著國內(nèi)、國際仿真纖維、面料檔次和質(zhì)量的不斷提高,嚴重沖擊了絲綢面料市場,使真絲綢商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加之2006年國內(nèi)繭絲價格大起大落,使許多進口商轉(zhuǎn)向用仿真化纖類產(chǎn)品替代真絲產(chǎn)品,使我國真絲綢商品出口受到極大影響。
四是人民幣持續(xù)升值和出口退稅下調(diào),增加了企業(yè)出口成本,縮小了企業(yè)的利潤空間。
信息來源:中國紡織品進出商會絲綢分會
一、出口商品結(jié)構(gòu)
蠶絲類:全年出口2.5萬噸,同比下降17.77%;平均單價為25.43美元/公斤,金額6.3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5.96%和3.57%。
綢緞:全年出口67.61億米,金額57.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48%和4.56%。其中真絲綢緞出口2.47億米,同比下降14.86%;平均單價3.24美元/米,金額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8.24%和9.18%。
制成品:全年出口22.78億美元,同比下降5.25%。其中絲綢服裝出口1.74億套,金額17.96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14.96%和6.02%;平均單價10.31美元/套,同比增長10.51%;領(lǐng)帶出口1.12億條,金額2.5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35%和12.5%;平均單價2.29美元/條,同比增長7.81%。
二、主要出口市場
主要出口市場(按金額計)前10位依次為:美國、香港、阿聯(lián)酋、印度、日本、意大利、巴基斯坦、伊朗、德國和韓國。其中對香港、意大利、巴基斯坦、韓國出口實現(xiàn)增長,對巴基斯坦出口額增幅高達68.84%。其他主要市場出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對美國出口降幅超過15%。
三、主要出口省市
主要出口省市(按金額計)前10位依次為:浙江、江蘇、上海、廣東、四川、山東、福建、北京、新疆和遼寧,十省市合計出口額占我國絲綢商品出口額的比重高達96.31%。排位第一的浙江省出口略有下降,占比也從2005年的57.7%下降至56.67%;其他主要出口省市均實現(xiàn)增長。
四、2006年真絲綢商品出口特點及下降原因
2006年我國真絲綢商品出口整體下降,其中蠶絲類、真絲綢緞和絲綢服裝出口量均大幅下降。造成真絲綢商品出口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2006年我國繭絲價格大起大落,廠絲價格由05年3月的17萬元/噸漲至06年3月初的36萬元/噸,同比增長111.76%;隨后開始快速下滑,6月份跌至20萬元/噸左右;9月底再次上漲到27萬元/噸左右,漲幅達35%;10月中旬后,繭絲價格又連續(xù)走低,至12月上旬,價格才逐步回暖,目前價格維持在21萬元/噸左右的水平。繭絲價格的暴漲暴跌,抑制了國內(nèi)、外消費市場的需求,并使企業(yè)和外商措手不及,在行情尚未明朗前均簽約謹慎,造成出口急劇下降。
二是近年來我國頻繁遭遇國外貿(mào)易保護措施,特別是印度,2003年對我國2A以下等級生絲終裁征收高額反傾銷稅,致使我國低等級生絲完全退出印度市場,企業(yè)繼而將低等級生絲生產(chǎn)成坯綢出口。2005年印度又對我國真絲綢緞提起反傾銷調(diào)查,此案是印度近年來對我國發(fā)起的最大一起反傾銷案件,目前綢緞反傾銷案已經(jīng)終裁,印度海關(guān)開始對原產(chǎn)于中國的綢緞產(chǎn)品以最低限價方式征收臨時反傾銷稅,這較大的增加了貿(mào)易成本,嚴重影響了我國綢緞產(chǎn)品對印度的出口。2006年,我國對印度真絲綢緞出口5531萬米,降幅高達40.74%。
三是隨著國內(nèi)、國際仿真纖維、面料檔次和質(zhì)量的不斷提高,嚴重沖擊了絲綢面料市場,使真絲綢商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加之2006年國內(nèi)繭絲價格大起大落,使許多進口商轉(zhuǎn)向用仿真化纖類產(chǎn)品替代真絲產(chǎn)品,使我國真絲綢商品出口受到極大影響。
四是人民幣持續(xù)升值和出口退稅下調(diào),增加了企業(yè)出口成本,縮小了企業(yè)的利潤空間。
信息來源:中國紡織品進出商會絲綢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