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紹興市:蠶農增收三成,縣(市)間但不平衡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6-08-17 11:12:00
紹興市今年夏蠶共飼養(yǎng)蠶種4885張,同比增加198張,生產蠶繭184.8噸,同比增加17.1噸,平均繭價17.39元/KG,同比增長3.25元/KG,蠶農繭款收入321.4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0.1萬元,增收3成多。
今年夏繭產量184.8噸,但繭站收購蠶繭量僅130.6噸,比去年同期減少13.1噸。究其原因,主要是繭價偏低,本地繭子向周遍地區(qū)外流。如今年新昌縣夏繭收購平均價格為16.2元/KG,與之相鄰的天臺縣為20.4元/KG,差價4元多,省內嘉興、湖州等老蠶區(qū),夏繭平均價格也在20元/KG左右。查閱05年與紹興市接壤各地區(qū)年平均繭價:臺州地區(qū)24.2元/KG,金華地區(qū)21.2元/KG,杭州地區(qū)21.71元/KG,而05年紹興市平均繭價僅20.56元/KG。價格差距明顯,相鄰鄉(xiāng)鎮(zhèn)蠶繭外流不可避免。
同時紹興市各縣(市)之間的蠶繭價格差異也較大,今年夏繭收購諸暨市最高,為20.6元/KG,新昌縣最低,僅16.2元/KG。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分析,有三大原因造成價格差異:
一是價格信息流通不暢,蠶繭價格久而未定。與其他農產品不同,繭價確定,往往是在收繭前一天,甚至在收繭開始都未有明確價格。如,今年春蠶收購期間,諸暨一繭站收購工作已開始兩天,但價格仍未確定,前來賣繭的蠶農只記下重量,過幾天再結算繭款。這樣的做法既不符合市場規(guī)律,又侵害蠶農利益。
二是優(yōu)質優(yōu)價未能體現,蠶繭質量有待提高。目前蠶繭質量評判以目測法為主,并不能客觀的評價繭質優(yōu)劣,優(yōu)、劣繭之間價格開差較小,優(yōu)質優(yōu)價難以體現。這樣的評繭方式嚴重挫傷了蠶農生產優(yōu)質蠶繭的積極性,只追求產量的提高。據了解,目前蠶農到繭站出售多為毛腳繭(毛腳繭分量較重)。根據工作人員的說法,幾乎90%是毛腳繭,而按生產規(guī)定,毛腳繭是不允許出售的,蠶未化蛹,將影響收烘、繅絲等一系列后續(xù)工序。在利益的驅動下,更有蠶農在上簇期間關緊門窗,室內灑水,在防止水分蒸發(fā)的同時讓繭層吸水,以增加蠶繭重量,而這樣的做法,對繭子質量不利。如果繭站收購時能執(zhí)行優(yōu)質優(yōu)價,則蠶農肯定會改變其做法。但收購時如何操作才能實現優(yōu)質優(yōu)價,還有待有關部門探討。
三是蠶繭收購多為獨家經營。由于審批等原因,其他經營單位難以進入蠶繭收購這一領域,我市五個蠶桑生產縣(市),每個縣(市)只有一家蠶繭經營單位,下轄多個蠶繭收購站,負責本地區(qū)的蠶繭收購。由于經營單位較少,缺少價格競爭,使蠶農處于被動地位。有限的價格競爭,也僅局限于相鄰縣(市)交界處的個別地方。如諸暨市,蠶桑主要分布在周遍地區(qū),歷年來繭價均高于其他地區(qū),這是與相鄰的義烏市存在價格競爭的結果。
信息來源:紹興市農業(yè)局
